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胡公又将何往? 德清历史文化名人胡渭墓面临迁徙
www.dqnews.com.cn 2018-03-21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胡渭墓志铭局部

胡渭墓志铭盖铭文

胡渭画像

胡渭墓

  在乾元镇北偏东方向3.6公里处,有一座老虎头山,山坡上住着一位古人。随着杭州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工程的实施,这里不再宁静,古人将再次迁徙。这位古人是谁?为何要说再次迁徙?

  在德清,如果问历史文化名人,孟郊、俞樾当在其中。再问,会说出沈约、赵孟頫等。如果问知道胡渭吗?或许很多人答不上来。然而,老虎头山住着的就是这位古人,他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人。

  胡渭(1633~1714),字朏明,号东樵。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明崇祯六年生于德清县城文昌坊(今乾元广场路一带)。虽然他读书屡试不第,无功名,但苦心钻研,寒暑不辍。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文凭的人,在58岁时奉诏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后来回到德清家中默默做学问。65岁撰写了《禹贡锥指》,后又著了《易图明辩》《洪范正论》《大学翼真》,这些著作对后世在经学、地理学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禹贡锥指》是胡渭的代表作。《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虽仅有1193个字,但历来被奉为我国“地理志之祖”。由于其内容极其深奥,历代都有研究,相关著作很多,但不乏“附会变乱”之说。胡渭则收集了大量历代地理资料,进行细致的考订研究,最后写成了一部20卷三十多万字,体大精深,蔚然可观的专著。他取《庄子·秋水篇》“以管窥天,以锥指地”之意,给书定名《禹贡锥指》。该书被列入《钦定四库全书》,评价是:“宋以来……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赡,此为冠矣。”中国近代文史大家梁启超说:“《尚书》里头的单篇,最复杂的是《禹贡》,胡朏明著《禹贡锥指》,是为清代研究古地理之首。”

  胡渭的《易图明辨》也非常有名。他考证了宋儒所传太极、先天、后天,即所谓“河图”“洛书”之误。这些图是讲玄学的,传得神乎其神,并声称来源正统。胡渭追根溯源,原来它们是假借古人之名臆造出来的,是旁门左道。要知道,过去这些是宋元明儒者讲玄学的依据,是支配当时社会思想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四书五经。胡渭精辟独到的匡正,被世人称颂为“功不在禹下”。

  胡渭的学历只是增广生,即自费的贡生,一生只是书生,没有做过官。但是论学问,是时代的佼佼者。清初,胡渭与著名大学者顾炎武、黄宗羲、阎若璩等齐名。当时的学者把顾炎武、胡渭等6人称为国朝六儒。胡渭等人开创考据、训古、朴学之风,成为后来的经学大师包括德清人俞樾在内的先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胡渭献《平成颐》和《禹贡锥指》一书,康熙帝御书“耆年笃学”四字赐于胡渭,这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最大荣耀。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82岁的胡渭在德清家中去世。

  胡渭的生平较简单,读书、做学问,没有尔虞我诈的官场争斗,但去世后却有不寻常的经历。

  胡渭的先祖大约在元末明初从余姚迁至德清,几代为士,耕读传家。到明隆庆年间,胡渭的曾祖父胡友信考中进士,外派做官。这时胡家渐渐成为德清望族,德清徐、胡、谈、蔡四大家族中的“胡”就是胡渭的家族。胡渭有一个比他小10岁的堂侄胡会恩,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榜眼,官至刑部尚书。胡渭的儿孙中出过3个进士。但是,这样一个出自望族,又是当时的大儒,去世40多年后才得以下葬,坟墓一度湮灭。

  1998年,胡氏族人胡汇名获得线索,原城关镇大友村村民胡水荣家藏有胡渭的墓志铭石碑。胡汇名赶往查看,果然有。后又从村民胡柏荣家找到了墓志盖。经了解,墓志铭石碑出自村内一个叫竹叶蓬的地方。原先胡渭墓在那里的一块高地上,保存较好,墓冢前立有墓碑。上世纪50年代初,墓被挖了一个盗洞,后来洞越挖越大。50年代末,作为胡氏族人的胡水荣和胡柏荣把遗弃的墓志铭石碑保存了起来。墓碑则被生产队放置在渠道上作通道。70年代在土地平整中,墓被推平,之后墓地处建成了砖瓦厂,胡渭墓完全消失了。

  胡渭的墓志铭由太湖石雕凿而成,67厘米见方,保存完好,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铭文,达1300多个字,由清雍、乾朝庭重臣、书家梁诗正撰并书。墓志盖上有“皇赠文林郎国子监生东樵胡先生墓志”16个篆体大字。胡汇名抄录了墓志铭,还请专业部门人员作了拓片。在研读铭文时发现,胡渭是由其孙子胡彦颖埋葬于经南圩,下葬时离胡渭去世已有40多年。经南圩也在大友村,相距后来被挖掉的竹叶蓬胡渭墓约1公路左右,难道胡渭墓之前就有迁移?还有,胡渭去世后为何要等待40多年才下葬?古代有浮厝的习俗,就是暂时把死者灵柩停放,以待改葬。但是一般浮厝是死者远离故土,或夫妇等待合葬。胡渭应该不是这种情况,他在家中去世,儿孙中多人为官,家族兴旺。这些成了待解之迷。或许胡渭家曾经历不寻常的事。

  1999年,胡氏族人筹划重修胡渭墓。这时,墓志铭石碑有着落,当年放置在渠道处的墓碑却不知去向。几经辗转,在竹叶蓬自然村的一个河埠头发现了墓碑。这时墓碑成了河埠头的石阶。当年12月,胡氏后人在当地的老虎头山东侧山脚处重修了胡渭墓。古碑立于墓前,原来的墓志铭石碑及新刻的《重建德清胡渭墓题记》石葬于墓中。

  如今19年过去了,虎头山处的胡谓墓地荒草萋萋,没有墓道,拨开灌木丛才见墓冢,墓碑斑斑驳驳,碑文为“清,勅赠文林郎、赐耆年笃学,东樵胡公墓”。这里除了一年一度的族人前来祭奠外,当没有外人涉足。不久,胡渭墓将迁移,胡公又将何往?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名人一般都有做官的背景,而胡渭没有,一介布衣能入历史文化名人之列少之又少。胡渭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名人,是他在中国古代经学、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胡渭没有像有的古代名人那样留下一首朗朗上口的诗词,一篇优美的散文,一幅精致的画作而被大众知晓。但不能说,少有人解读的《论语》《尚书》不如大众熟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论思想境界,前者远高于后者。胡渭所做的就是少有人能企及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高深学问。他是一位真正的学术大家,值得德清人,乃至中国人骄傲和纪念。

作者: | 记者 宣宏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