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乾元镇金火村戴家角的路口,远远地便能看到一席席用竹帘和渔网暴晒的八月菜,它们被细细地切碎,经过数日的阳光照射,便能成为绝佳的制作冬菜的原料。空气中,不仅洋溢着阳光的温暖,更弥漫着浓浓的冬菜香。
从土特产超市中购买一包“冬菜煸尖笋”,这里面的冬菜大抵就是从金火村戴家角这个村小组里出产的。冷空气来临,戴家角的村民在添加一件衣服的同时,也会下意识地知道,做冬菜的季节来到了!
10月初,刚种到田地里的八月菜苗已经长到了成人的大腿位置,拿起镰刀,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在田里收割新鲜的八月菜,一篓篓地往家中背去,家门口的道路边,则早已经拉起了一根长长的尼龙绳,把菜在河埠头清洗干净后,便直接晾晒在了绳子上。
62岁的沈武荣做了十多年的冬菜,现在每年都要做上数百坛的冬菜,销往武康的各大饭店和食品加工厂,甚至江苏地区。今年他和老伴种了8亩多的八月菜,为冬菜的制作备足了原料。
随着屋里“咔咔咔”的机器声响起,一株株八月菜在切菜机的快速运转下,切成了大小均匀的菜粒。过去没有机器的日子,八坛冬菜的量,老沈要切上整整一个通宵。
墙边的角落里堆着一袋食用盐,沈武荣先将冬菜和盐混合在一口直径约1米的大缸中,不断拌匀,压实。隔数日,再将缸中的冬菜转移到坛中,用一根用了不知多少年的木棍,用力地按压,让菜与菜之间不留半点空隙。在老沈有节奏的按压中,整整30多斤八月菜被塞进一只小小的坛中。
“虽然冬菜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但是细节之处的不同,也会造成冬菜的口感略有差异。”老沈说道。于是,每家每户做出的冬菜滋味也都稍有不同。呈黄色,水分少,香味浓,便是冬菜中的佳品。今年年末的冬菜被一一封进了坛中,来年才能在市场面世。不过,吃冬菜是不需要等待的。因为去年的冬菜今年还在吃,今年的冬菜留着明年吃,长长久久,不会短缺。
现如今,戴家角制作冬菜的村民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凭借制作冬菜的传统手艺,在11月至次年3月间,近半年的辛劳为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今年的天气格外好,八月菜也长得好,不过冬菜的价格卖不高……”在丰收的喜悦中,村民们也有着淡淡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