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为道德高地点赞
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专家学者发言摘录
www.dqnews.com.cn 2017-09-19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道德之花,长盛不谢。

  明天,就是第十五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被誉为道德高地的德清,迎来了民间设奖20周年。9月17日下午,一场高规格座谈会在北京新华社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高校院所以及中央媒体,致力于关注和研究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德清民间设奖20周年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就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进行了观点碰撞和阐述。本版对其中一些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整理摘录,以飨读者。

  发挥民众道德主体作用

  叶帆(人民日报理论部部务委员)

  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什么说是重大课题呢?

  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道德建设如果搞不上去的话,我们经济建设的一些成就,可能最终都会丧失。

  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确实是很难做的事情。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跟经济建设的规律很不一样。经济建设现在有很多理论、很多模式,你投入哪些要素,就直接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增长。但是道德建设没有那么多理论和模式,现在我们很难说投入哪一种要素,就能把地方的思想水平、道德境界提升到某一个水平,这个具有不确定性。

  现在关于道德建设路径是众说纷纭,比如有些学者觉得传统文化对于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他们现在主张让小学生来学论语、读三字经,觉得这样就可以通过熏陶形成道德。但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才是立德的基础,因为科学素养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实事求是融入自己的灵魂,那么他的道德修养也不会差。所以他们主张在小学阶段要进行科学常识的教育,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

  我觉得这些争论可能都表明,我们对道德建设的规律还一直处于探索中,也说明道德建设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大。

  回到我们今天的德清现象,我觉得德清现象是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一种探索,德清现象给我两点比较突出的感受。

  第一,德清现象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含的道德力量,建立了我们的道德自信。道德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社会上跟道德有关的现象很容易就引起受众的关注,很容易成为舆论焦点。

  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在道德方面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不能说在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就厚此薄彼。

  从德清现象可以看到道德自信。道德自信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说我们中国人没有道德自信的话,又怎么可能有文化自信呢?

  第二,德清现象启示我们,道德建设关键要让普通民众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形成道德自觉。这些设立奖项的人,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人,有不少人是经济不太宽裕的。这些人在道德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就启示了我们,道德建设是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

  发挥普通民众的道德主体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撒手不管,其实政府在道德建设中一直肩负着重要职责。在德清现象中,政府好像退在后面,但其实是新形势下政府在道德建设中加强作用的一种引导方式,并不是不为。

  崇德尚义好风景

  郭奔胜(新华网总编辑)

  我还没有去过德清,今天用一种倾听的方式走进德清,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这是来自于我们心底最深层的一种力量,那就是:如何从现在出发,从我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很感佩马福建先生,我们经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但是我们也有一句古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马先生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主动“多事”,正因为他的“多事”,开启了德清民间设奖奖励道德先进的先河,坚持20年,崇德尚义成风景。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三件事让我很难忘怀。一次是在南京的街头,几个朋友在夫子庙用餐,吃完后看到那家饭店的服务员把一盆盆的餐厨垃圾倒进了秦淮河,有一位朋友站起来想制止,但也有人在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今天在心底又翻了出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马福建的境界差远了。

  还有一次,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到一个村子采访了一个月。由于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了,这个村有很多老人孤零零地坐在门口。我去采访的时候,习惯口袋里揣点钱,每采访一个对象,就给老人送点钱表达慰问之意。我觉得他们缺的不是这点钱,而是情感的慰藉。有时和老人聊一上午,难得看到他们的笑容。我父母在安徽农村,我们一年回去一趟,在电话里很少说到情感上的事情,其实这里面仍有道德的问题在,我们说尊敬老人、尊敬父母,如何来尊敬呢?德清的民间人士们,其实是给我们上了一课。

  我希望20年后,能有机会再来研究德清,但那不是为了民间设奖,也不再把德清作为一种现象,我希望德清就是中国的缩影。道德自觉,要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自觉。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我们最深层的自信。而中国人既然有文化自信,我们就有道德自信。不能因为一些个体的道德失范而对全社会的道德产生怀疑。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我们民族整体的道德文明而忽视一些消极现象。我们自己也时常面临着道德和非道德的拷问,面临着自我主体与社会主体关系之间的碰撞。

  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和我一样,也会受到这样的教育。离开会场,要想一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来自新华网,我希望我们网络媒体能够走进德清,把德清的故事搬到互联网上,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道德文明建设贵在真抓实干

  刘精松(军科院原院长、党委书记,上将)

  德清德清,名不虚传。德清现象民为本,我这85岁的老兵为德清点赞。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国人民翘首以盼,明年将迎来改革开放的40周年。我们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正在奔向全面小康,而且国力还在不断增强。

  与经济建设成就相比,我们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还要再加把劲。由于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也在大力抓,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正在赶上。关键是要真抓实干,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抓精神文明,不能只是说在会上、印在纸上。

  物质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顺了,科学技术掌握了,就不那么难求。但是,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确实不是一日之功。

  我感觉德清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就是继承传统、不忘初心、扎实推进道德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中国要真正强起来,不仅要在物质财富上强起来,而且要在精神文明道德上强起来,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民间设奖模式弥足珍贵

  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

  最近这些年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地方非常好的道德经验,比如浙江嘉善县慈善经验、运城的传统文化。我觉得德清经验最大的特点是民间设奖,老百姓自己奖自己。一个地方能够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我首先想到的是江浙一带民间文化生活的底蕴。

  家庭文化道德建设特别好的地方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从长远看,这是我们这个民族非常幸运的地方。很多国内外学者经常感叹一个现象,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从种族到语言到文化到信仰到基本的道德文化传统,一直能够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很多人把这归功于地缘因素,但根本是文化因素,尤其是道德因素,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品格。

  第二,德清人和德清地方政府能够很早发现、创造并且释放民间的道德力量,这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德清现象告诉我们,民间蕴藏的道德资源和力量究竟有多强大,所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进一步重视。

  第三,德清现象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任何一种经验首先都是地方的。老百姓设奖自己奖励自己,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上的重要补充。德清民间创造了合理、有效、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模式,弥足珍贵。

  道德由盆景变成风景,由风景变成风尚,是德清的重要经验。这是德清人民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创造出来的美丽道德风景,是全中国都需要的道德风景,什么时候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且能够成为一种习惯,那么风景就会成为我们时代的风尚。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德清现象成为全中国普遍的道德现象。

  强化德治引领启迪自治觉悟

  王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职业道德研究会会长)

  在我看来,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及德清民间设奖20年的实践,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发挥公民主体与道德模范的合力。

  通过评选表彰、树立道德模范,用他们的先进感人事迹感召群众,有利于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传播到千家万户,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利于树立起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助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德清现象切实贯彻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基础。

  德清现象的经验是,强化德治引领,启迪自治觉悟,促进城乡一体协同发展。我认为突出特色在于启迪自治觉悟,而启迪自治觉悟就是注重发挥道德主体性,而它的本质内涵就是培育公民意识。德清已经成功地做到了启迪自治觉悟,当然还有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还可以提高到公民意识这样一个层次。

  为什么公民意识这么重要?因为,道德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公民道德首先得有公民意识作为基础。因此公民道德建设要搞好,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培育公民意识。

  总之,公民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意识。增强公民意识,有助于切实发挥公民道德建设主体地位,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打造基层治理成功样本

  葛晨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德清现象给人“眼前一亮、火花一闪”的感觉。

  德清将民间设奖纳入基层治理当中,这是对的。一个小麻雀,五脏俱全,是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样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上下结合,尤其要解决好基层治理问题。

  德清现象正是基层治理的一个成功样本。德清除了民间奖设立之外,还有文化礼堂、公民道德教育馆、道德主题公园。道德建设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面,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不应停留在口号、说教或是制定规定上,关键要融入生活当中,润物无声,寓教于生活。所以德清百姓设奖、奖励百姓,以及其他的一些创造,通过道德建设,激发公民的道德自觉,提升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为广大基层的善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德清现象,我想到了乡愁文化。乡愁乡愁,说到根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深根。现在我们讲“记得住乡愁”,很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西方有教堂文化,我们应当打造家园文化、乡愁文化。乡愁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爱的力量。民间设奖,激励人们学习身边的榜样,就是对家乡最大的眷恋、最温暖的爱。这样的乡愁文化,是乡村乡域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的一种有效的力量整合,是一种有效的资源。

  建立制度支持长久发展

  张泽群(全国人大代表、央视主持人)

  我有一个德清籍大姐在农发行工作,我没有见过像她这么热爱家乡的人,只要有三天假她就必定回家。十天前我坐高铁路过德清,就那么瞬间一望我才知道,什么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就理解了一个德清人为什么那么爱家。

  中国目前已经差不多进入这么一个状态:城市化率已经是54.8%,每天消失村落100个。这对中华文明最灿烂的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文化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怎样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会形成冲突的阶段找到一种好的出路和方法?

  德清现象不要仅仅限于德清。全国各地能不能像德清一样发起成立民间设奖协会呢?

  我认为,还是叫公民奖比较好。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之后的城市文明,城市文明最根本的生存法则就是交换,每个人都是交换的一端,只有公平公正才是我们最基本的社会法则,所以公民奖应该当之无愧,而且理直气壮。

  我们还要守底线,守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在我们高举道德大旗的时候,千万不要形成道德绑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设各种奖的时候要参照这个。另外一个底线是真实底线,“二十四孝”中有一些东西成为封建糟粕,是因为说起来不可信。

  真希望德清就像“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一样。希望德清好好总结20年的(百姓设奖)尝试,让其真正制度化、可持续发展。

  好经验要传播得更广更美

  陈思思(全国政协委员、火箭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

  德清,县如其名,“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今天座谈民间设奖,我深受感动。我没去过德清,但从今天开始我非常向往去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去不代表我不了解,从什么方面了解到的呢?就是文化。德清嫂这样一个形象深入人心,她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是非常接地气的,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我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我发现各个基层文化服务体系都是当地政府在强调和践行,德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聚焦了道德教育建设,持续了20年,真的非常不容易。

  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制和投入机制非常好。刚才听介绍说公民道德教育馆、乡村文化礼堂等,都是很好的精神家园。

  我曾经去调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如有些县建了图书馆,但是很多老百姓根本没有进去过,只是建了一个硬件,没有真正普及到老百姓。德清这方面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还有一点,德清的公民道德自治体系比较完善,有那么多奖项,无论孝敬父母、诚信市民还是医德医风、见义勇为等等,已经在百姓心中形成了一个自愿、自觉的意识,非常让人钦佩。

  应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把德清现象推介到全国,让更多的地方能够学习、能够互相交流经验,让它传播得更广、更美,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的道德文明建设建设得更好。

作者: | 记者 祝丽萍 文 蔡俊 图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