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驱散重重雾 寻觅碧玉潭
《辨龙潭题刻 析如烟往事》后续
www.dqnews.com.cn 2017-08-16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水利局退休工程师陈企勋指点当年的碧玉潭位置

碧玉潭与玉石响方位示意图

村民钱万春老人在下龙头(潭)岩壁寻找古代印记

下龙头(潭)唐代题刻

  8月10日,本版刊登《辨龙潭题刻析如烟往事》报道,用大量史料和实地考察,辨析了下龙潭唐代题刻,认为史志可能记载有误,玉石响并没有改名为碧玉潭。但是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碧玉潭如果不是玉石响的改名,那么曾让古人流连忘返的碧玉潭在哪里?记者又作了探索。

  解析玉石响

  要弄清这个问题,得先解析玉石响。下龙潭题刻中有“玉石响,贞元十六年二月六日改此名”的文字,说明它原来不叫玉石响,原来叫什么呢?最有可能的是龙潭。乾隆《武康县志》记载:“响应山……山下有龙湫,旧名玉石响。”“湫”有水潭的意思,龙湫即龙潭。道光《武康县志》记载的吴康侯《大响坞记》中:“过龙王祠,越西岭而西,涧涧有桥,桥下涧水北注于龙潭。”它说得更直接,而且方位更具体。

  那么以上记载中的龙潭是否在唐代题刻处?记者前往现场察看,还有幸得到了当地91岁的钱万春老人相助。老人虽然年过九旬,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记者随他来到下龙潭题刻现场。据钱万春回忆,解放以前这里确有一个水潭,面积不太大,水很深、很清。有一路水从南面响应寺山坳下来,流经龙王庙,穿过龙王桥,流入潭中,四季不断。当时潭的水面比现在的渠道底低很多,溪水流入潭中声响很大。遇到旱年,村民就会把龙王庙里的菩萨抬出来到处求雨,这个菩萨是毛知培(音)。1959年修建南干渠时,把潭填掉了。

  记者发现钱万春的描述与记载的相符。仔细观察,钱万春所说的潭,南面确有一条从响应寺山坳下来的沟渠,看砌石,年代相当久远,跨于沟渠上的龙王桥桥洞还在。再往上有龙王庙。这座看似新建的庙,实际上始建于唐代。道光《武康县志》记载:“唐元和八年,知县刘汭祷雨辄应,因建庙祀之。”

  一条溪流把庙、桥和潭连在了一起,庙和桥都名以“龙”,潭为何不是呢,因此这里称“龙潭”是顺理成章的,况且记载中就有此名。那么为什么后来要改玉石響?可能是嫌“龙潭”太俗。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余英志云,响应山下有龙湫,水色正碧,旧传山有二玉,应人如谷之答响,故名玉石响。”这或许就是某个官员或文人发挥想象力改名的原因。是谁改,无从考证。

  推定碧玉潭

  龙潭处改名玉石响有题刻为证。而自宋开始,记载中有了玉石响又改名碧玉潭的说法,就是说玉石响就是碧玉潭,而且是官方的史料。然而众所周知,有的史料往往是人云亦云,有时反而不同的看法,倒是值得推敲的。前篇提到的同治《湖州府志》中:“旧编,大响峭壁倚空,有瀑布……分流入碧玉潭……小响在大响东北百余步,石壁森然,旧涧峭拔下有湫,方丈许,名玉石响,相传与碧玉潭通,湫中水流入前溪,石上有于頔题刻。”这段话很有意思,因为它明确表示玉石响与碧玉潭是不在同一个地方的两个潭,还表明了方位,或许它是寻找碧玉潭的路标。

  如果能确定这段文字中的大响和小响的位置,就有可能能找到碧玉潭。记者在采访时,当地村民把龙头堰处一大一小两个峻峭山崖称为上龙头和下龙头,他们会不会就是大响和小响。

  自然环境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迁,我们现在看到的未必就是古代的场景。尤其是近代,人改造自然的进程加快,有的地方一个几十岁的人也会感叹前后变化之大。龙头堰这个地方一定也有变化。

  所幸的是,有一个人在350多年前到过这里,亲眼目睹过碧玉潭,还写下了《碧玉潭记》。其中有这样的描写:“碧玉潭去武康西十里,响应山之麓。前溪之水自西山百折而下,率行沙土中,至此则水漱山足,溪与石斗,各负气势相搏激,旋疾如车轮,汇为渊潭,沉深寒碧,有龙湫焉,旧名响潭……潭之上有峭壁二,屹立如堵墙,相距百许步。其高者如狻猊昂首而熊虎踞也,其下者如干将截铁而屏立也。”

  这个人就是清康熙年间的武康知县,被苏东坡称为“江南佳公子”的吴康侯,吴康侯在武康为官期间经常“游山玩水”,写下了大量游记,他的写作风格有抒情,但以纪实为主,因此其中的描述可信度较高。从吴康侯的这段话中可知,同治《湖州府志》记载的场景是存在的。而且证明碧玉潭是余英溪流经这里撞击山崖回旋冲刷而形成,显然与玉石响不同。还有,这地方确有两座崖壁,一高一底,相距一百多步。这应该就是大响和小响,也就是上龙头和下龙头。

  综合同治《湖州府志》与吴康侯的《碧玉潭记》的记载可知:碧玉潭肯定在余英溪中,而玉石响处于响应山流出的溪流中,两潭不在同一水流中。方位也可确定,玉石响与碧玉潭相距百余步,玉石响在东面的下龙头处,碧玉潭在西面上龙头处。

  目睹碧玉潭

  上龙头位于龙头堰水电站的大坝处,现在看不出崖下有潭。据《德清水利志》记载,1959年冬,结合对河口水库灌区工程,这里修筑龙头堰工程,后来又修建了水电站,已改变了原来的面貌。那么在修龙头堰之前这里有没有潭?记者找到了水利局退休工程师陈企勋,1959年修筑龙头堰时,他是工程的技术员。

  记者请陈企勋来到上龙头山崖处,据陈企勋回忆,当年上龙头的山崖比现在高峻得多,余英溪绕崖而过,山崖伸出水面,崖下确有一潭,呈椭圆形,面积约300平方米。潭边茂林修竹,遮蔽天空。潭水呈墨绿色,深不见底,潭边时有鸟鸣,空灵悠长,景色秀丽幽静。但是雨后,上游来水汹涌,撞击山崖,潭水翻腾回旋。陈企勋描述的情景,正是古人吟诵碧玉潭的诗句:“喷涛朝夕变晴阴,一镜涵空万象森。日午倒看飞鸟影,夜分静听蜇龙吟。”

  根据设计,龙头堰堤坝就筑在潭的下方。筑坝前得先修围堰,可是因为前面有一个深潭,围堰筑不了。经商议,决定炸掉潭上方的山崖,填塞深潭。1960年春,从对河口水库工地请来爆破人员。为打炮眼,爆破人员清除岩壁上茂密的植被,就在清理过程中,岩壁上出现了三个大字——“碧玉潭”。据陈企勋回忆,“碧玉潭”三字位于潭的上方,大约是现在上龙头道路路面的高度。三字面北,竖写,每个字约有半米高,字体为行楷,端庄大气。当时没有保护古迹的概念,水利建设是头等大事,爆破工作没有因出现了这三个字而停歇。

  陈企勋说,爆破时埋了数百斤炸药,第一次没有引爆成功,隔天再炸,一声巨响,上龙头山崖突出部分轰然落下,填入潭中。碧玉潭和“碧玉潭”题刻顷刻间消失了。

  碧玉潭消失之事虽然已过去近60年,但对陈企勋来说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因为修龙头堰是他从水利学校毕业后所做的第一个大工程,工程的每一个过程都牢记于心。

  至此记者回头反思,采访中,当地村民把那里的两个山崖称为上龙头和下龙头,水电站也取名“龙头堰”,加之现在已见不到潭,就以为指的是像龙头的两处山崖。尽管前篇有下龙潭的表述,但是没有把它往“水潭”处想。其实“潭”在德清方言中就是念“头”,村民没有叫错,是写的人弄错。经查,此处的龙头堰古代就有,但不是龙头堰,是龙潭堰。因此上龙头和下龙头是沿袭了上龙潭和下龙潭的古称,指的就是崖下的两个潭:一个碧玉潭,一个龙潭或玉石响。

  谁名碧玉潭

  史料记载于頔改玉石响为碧玉潭,事实证明这是有误的。那么于頔没有“改此名”,会不会“命此名”?这到是有可能的。唐贞元十年二月五日于頔带了一帮人来到此地,不会只游下龙潭题刻处,因为上龙潭处的景色正如吴康侯所描述“沉深寒碧”,更加大气秀丽,作为官员,兴致一来,给予命名“碧玉潭”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现在没有找到唐代有“碧玉潭”之名的记载。那么还有一个人更有可能,他是毛滂。

  毛滂是武康的父母官,碧玉潭近在楼台,他在那里祈雨、作诗,并留有多处题刻,情有独钟。据记载,响应山处的“甘露响应”四字题刻就是毛滂所题,因此有可能为此潭命名。与毛滂是同时代,比毛滂小十几岁,曾任湖州知府的葛胜仲有一首定光禅院诗,诗中有“云岩五花树,下临碧玉潭。”之句,这是首次出现“碧玉潭”之名。还有,关于唐代于頔改玉石响为碧玉潭的记载,最早的出处是南宋嘉泰《吴兴志》,此志同时又记载:“唐人有诗刻岩上云:水面平波一镜空,夜深明月照龙宫。猿声未响潭先响,一树花开两树红。”而这首诗被后人证明不是唐人,是宋人毛滂所作。所以更进一步说明“碧玉潭”之名很可能是毛滂命名。

  由此看来,史料中关于碧玉潭的记载之误已近千年,以后的记载是人云亦云,甚至误中添误,致使把龙潭、响潭、响应潭、玉石响、碧玉潭混为一谈,使人疑惑不已。记者的这次探索或许可以给后人进一步求证提供线索。

  在古代,政府官员或文人雅士总是喜欢挖空心思给某地命以文雅的名称。但是百姓们往往记不住,他们更喜欢俗的、直观的名称。随着岁月流逝,文雅的“玉石响”和“碧玉潭”之命烟消云散,当地百姓却把“上龙头(潭)”和“下龙头(潭)”名称口口相传,延续了下来。看来,文人的笔墨拗不过百姓之口。

作者: | 记者 宣宏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