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斤葡萄4千斤黄桃滞销,德清人爱心接力一天买光,为果农余来苟解了燃眉之急。这几天,县内媒体这一新闻报道,引爆网上网下、县内县外。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爱心故事,故事的背后有着更为耐人品嚼的东西。这再一次证明,德清是座充满爱心的城市,凡人善举在这里薪火相传,崇德向善成为大家的价值认同。
“德清爱心”是天然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自然折射。翻开德清地理版图,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滋养了德清人色彩斑斓的人文个性,有大山的厚道诚实,也有河湖的包容博爱。德清是文化之邦,自古民风古朴,文化浸润,乐善好施;是孟郊故里,孝善为先,慈心为人。就拿此次“全城吃果”来说,实际上是人们积淀在心底的道德正能量一次共鸣共振。这也说明,求助非乞讨,爱心非施舍,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哪怕出声问一下、伸手拉一下,其实都是在展示爱心、参与慈善,而不是一定要有钱才能参与。
“德清爱心”是自觉的,是德清物质文明的必然归宿。今年4月,县城涌现一批“爱心冰箱”,被誉为“德清现象”;随后1000把“爱心雨伞”走上街头,用温暖收获诚信。在德清,这样的暖心善举不胜枚举。而德清草根善举是自愿而不是强制,是平民之举而不是富人的专利,是一场人人可为的群体道德实践,演绎了德清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的必然逻辑,描述了从“财富德清”到“道德德清”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觉。正是普通市民的这种自觉,织就了一张爱心大网,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清爱心”是抱团的,是全城合力打造的道德高地。德清是一个物质的鱼米之乡,也是一个情感的温馨之地。近年来,民间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佩的草根道德模范:“拉煤老人”陆松芳、诚信还债的村妇蒋引娣、坐着轮椅还积极帮助别人的志愿者周连海……德清公民道德教育馆里,草根道德模范的动人故事说不完,可以说是一幅爱心群像图。而50多个民间设奖,则犹如一个爱心生态圈,有有钱的,有没钱的,故事不同,展现的情意却完全相同,激发出了更多普通人内心潜藏的道德力量。
眼下,德清正处于冲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刻,一台台“爱心冰箱”、一把把“爱心雨伞”、一次次“全城献爱”,折射的不仅仅是助人为乐的良善之举,更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市民素质提升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