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辨龙潭题刻析如烟往事
www.dqnews.com.cn 2017-08-10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龙潭题刻

龙头堰水库

下龙潭山崖

为便于读识,对题刻作了描红(根据笔画的中间线描)

  龙头堰水库改造工程已近尾声,为提升水库的文化品位,水利部门挖掘当地人文资源。水库附近下龙潭处的唐代摩崖石刻引人关注,但石刻文字模糊不清,且难解其意。记者获知此事,颇感兴趣,对此作了一番探索。

  要解析此石刻,得先了解其所在的地方。石刻位于武康街道对河口村花石开,距武康老县城8里地。此地山环水绕,景色独特,是古代武康的一处风景名胜区,其中有响应山、大响岩、小响岩,山下还有响应寺和响潭。

  此地的名称为什么都与“响”字连在一起?据古人说,“人经此者,随语应声”,就是说,人在这里说话会有回音。不仅声音有回音,还有求必应。如果遇到干旱无雨的天气,只要到这里祈雨,仪式刚完,人还未出山谷,就会下雨。据记载,从唐朝开始,凡发生旱情,父母官就会来此祈雨。宋朝的武康知县毛滂曾在此祈雨,也十分灵验,他兴奋地写下了《响应祷雨寄苏文忠公》诗寄给了亦师亦友的苏东坡。不久,苏东坡回复了《复毛东堂响应祷雨》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这个地方不仅有奇特的“响应”之事,还有一些自古就让人也琢磨不透的事。有一首描写那里水潭的诗:“水面平波一镜空,夜深明月照龙宫。猿声未响潭先响,一树花开两树红。”宋嘉泰《吴兴志》说是唐朝诗人写的。而清道光《武康县志》说是宋朝的武康知县毛滂所写。明朝《永乐大典》所载毛滂的《东堂集》中确有此诗。但是南宋嘉泰年距毛滂所卒的北宋宣和年只有几十年,孰是孰非,一头雾水。

  更让人费脑筋的是开头提到唐代摩崖石刻,关于此石刻究竟刻了什么,自古就备受关注,几乎所有的武康志书上都有记载,但表述却各不相同,议论不休,让人莫衷一是。

  比较史志记载,记者感觉清道光《武康县志》记载相对较完整,它是这样表述的:“湖州刺史京兆于頔(音dí),监察御史河东薛公允,前右卫胄曹吴兴沈必复,处士宏农扬系、富春孙革、天水赵匡时、河南于崟、县令明瑞、尉包举。贞元十年二月五日题。玉石响贞元十六年二月一日改此名”。但是记者发现,最近的德清县文物普查资料中显示,前面部分与道光《武康县志》记载的完全相同,最后面一句却为:“玉石响□□□年二月一日咏铭”,字数不同,文字也不同,显然二者是不一致的。文物普查应该是专业人员亲眼所见,难不成此石刻已被改动?

  究竟怎样,眼见为实,记者三顾石刻。第一次前往,好不容易在龙头堰水库下方百余米的下龙潭山崖上找到了石刻,但因崖下有水,无法靠近,只依稀看到字迹。

  近期连续高温无雨,想必水渠已干,于是又往。果然人可站于崖下,石刻就在近前。此石刻面积不大,分左右两部分,阴刻,左侧字体小,但较清晰,可以辨识。右侧字虽大,却非常模糊。从题刻的风格来看,这两部分肯定不是同时所刻。左侧的规整,右侧有的字歪歪扭扭,似有“涂鸦”之感,但细看,此岩石不平整,是笔划走让所致。

  回家把现场所拍摄的照片放在电脑中仔细辨识,左侧部分七行,全部可读出,与记载一致。右侧三行,第一行可读出:玉石响。第二行和第三行十分难辨,大致是:“口十六年二”和“六日口口名”。连起来为:“玉石响口十六年二六日口口名”。这段文字读不通,也与道光《武康县志》和文物普查资料都对不上。经反复比对,判断在第二行和第三行上面应该还有字。这两个字应该是“贞”和“月”。

  为了予以证实,记者三去下龙潭。当天下午天空乌云飘忽,时晴时雨。到达崖下,对岩壁稍予润湿,果然在预想的位置显出“贞”和“月”两字。正在此时,西边的云层处突然透出阳光,正好从侧面照射岩壁,原本模糊的刻字笔画凸显了出来,字迹显得非常清晰:“玉石响贞元十六年二月六日改此名”,真乃老天眷顾!

  记者再查史料,关于这15个字的题刻,自古至今都在不断探索,或记载了这件事,或辨识的文字不全,或辨识错误,还有的说此题刻已圮。应该说,道光《武康县志》的记载是比较准确的,但还是有一字之差。也就是说,自古以来记载中尚无完全正确读出此题刻。

  读出了岩壁上的文字,那么它表达的是什么,该如何去解释其含义呢?古人有这样解读的:宋嘉泰《吳興志》:“碧玉潭……又名玉石響,贞元十六年刺史于頔以陂湖廞淤行縣至是因改今名。”明嘉靖《武康县志》也有相似的记载:“碧玉潭,在响应山麓,本名玉石响,唐贞元间刺史于頔改今名。”

  从这些记载中是否可以这样解读题刻:唐贞元十年二月五日,湖州刺史于頔带了一帮人来到下龙潭这个地方考察武康旅游景点,兴致勃勃,在岩壁上留下同来人的名字,以作留念,相当于现在的“到此一游”。到了贞元十六年二月六日于頔又想起了这件事,把“玉石响”改为“碧玉潭”。

  然而这种解读是经不起推敲的。于頔贞元七年被任命为湖州刺史,贞元十年就调任苏州刺史,之后几年连续提拔,调任各地。贞元十年二月五日于頔来过此地,有题刻为证,是可信的。但是贞元十六年二月六日人早已不在湖州,这时再为武康的一处小景点改名的可能性极小。而且题刻“玉石响贞元十六年二月六日改此名”的意思是,贞元十六年二月六日把原来的名称改为“玉石响”,从字面上根本看不出“玉石响”改“碧玉潭”的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根据记载,宋及以后这个地方频频出现的是“碧玉潭”名,“玉石响”很少出现了,既然同一处石刻上有于頔等“到此一游”和“改此名”的文字,所以认为“到此一游”的领队于頔把“玉石响”改成了“碧玉潭”。其实这是牵强附会之说。

  按理宋代以后都说是唐代的于頔把“玉石响”改成了“碧玉潭”,似乎这是事实,应该深信无疑。但是因为现在解读了这块岩石上题刻的真实事实,证明“碧玉潭”不一定就是“玉石响”,于頔改名之事是可以置疑的。况且古人也存疑。同治《湖州府志》记载响应山时,前面也有于頔改“玉石响”为“碧玉潭”的说法。但是后面有:“旧编,大响峭壁倚空,有瀑布……分流入碧玉潭……小响在大响东北百余步,石壁森然,旧涧峭拔下有湫,方丈许,名玉石响,相传与碧玉潭通,湫中水流入前溪,石上有于頔题刻,葛公胜仲尚游,下长篇。”这说明玉石响和碧玉潭不是名称更改,而是不在同一个地方的两个潭。

  这个记述解释了疑问,但又产生了一个疑问,玉石响与碧玉潭如果不是同一个潭,那么碧玉潭在哪里?这又是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不管题刻处是玉石响还是碧玉潭,古人曾赞不绝口,至今还留存大量的记载和赞颂的诗篇。可惜现在潭已无影无踪。据当地村民回忆,解放前下龙潭石刻处确实有一潭,水很清,从响应寺下泄的水四季不断,若遇大雨,潭中之水咚咚作响。后来修水利工程时被填掉了。

  潭消失了,所幸唐代石刻还在,它已经成为珍贵的古迹。古迹是无法复制的,它的魅力是因为有独特的人文内涵。下龙潭石刻“到此一游”的人名中,第一个是于頔,他可是唐朝响当当的人物,来下龙潭时已是湖州的一把手,可这对他来说还是小官,后来他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最后一位包举,虽然当时是武康的公安局长,却是个文人。温州地区有一处龙鼻洞摩崖题刻,署名包举,但后人不知包举是何人物,看了下龙潭的石刻才得到证实。武康知县毛滂对此地情有独钟,他官不大,却是宋代的大诗人,因为一首关于响应祷雨的诗,还引出了与大文豪苏东坡对诗的佳话。

  清道光《武康县志》记载了一首邑人徐梦曾游龙潭诗,最后两句为:扪崖略辨贞元字,于頔题名碧藓封。现在是否可以这样续句:灵光侧照贞元字,千古题名破壁出。

作者: |记者 宣宏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