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再次“拾”起这门老手艺
www.dqnews.com.cn 2017-04-18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近,家住二都村的刘继根重拾竹编老手艺,陆续编制了大小不一的竹篮、鳝鱼桶、鸡笼等,并用清漆仔细上漆,准备将来在自己的铺面里展示。他说,从1961年开始学徒,到1981年放下竹编手艺,整整20年。而36年后的今天,他仍然能重拾手艺不生疏。

  十四岁当学徒

  刘继根今年70岁,出生于湖州市区。1961年,他14岁小学毕业,跟着在德清二都工作的父母来到了这里,进了当时的二都农具厂当了一名学徒。当时的农具厂有铁匠、木匠和篾匠三种职业,他当了一名篾匠学徒。

  当篾匠也不轻松,从一根毛竹,变成一只竹篮、一条竹席,中间的手续繁杂多样。不同的器物要用不同的竹篾,劈竹削篾,手上常常受伤。不是刀划破了手,就是被竹篾划破了,一不小心竹刺能扎到肉里面。

  “最辛苦还是编竹席,一直要蹲在地上编,连着几个小时下来,腿都没有知觉。有时候蹲久了起来,整个人都要晕过去。”刘继根说,篾匠好不好,看看他蹲不蹲得住,蹲得住就是好篾匠。

  一只工具箱的记忆

  在刘继根的家里,有一只竹制的工具箱,泛着深茶色。由于长久没用,蒙了一层灰,显得有些陈旧。但擦拭干净后,仍能看得出那种沁着汗水的醇厚光泽。掀开盖子,内部分了两层,上层的竹屉可以取下来。工具箱里放了好些工具,都是刘继根曾用过的。

  对这箱子,刘继根有着别样的记忆;它承载了刘继根和师傅的一段师徒情。原来,当年进农具厂当篾匠学徒,带他的师傅正好做了这只工具箱。师傅为人严谨,无论在厂里还是出门做活,随身带的工具都会理得井井有条。而对徒弟,他也是严格要求,最基本的就是爱惜工具。“一个人连吃饭的家伙都不爱惜,是做不出名堂的,我师傅就是这么朴素的想法。”

  几年之后,刘继根的师傅因病去世了,这个工具箱就传给了他,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现在。“看到这个工具箱,也是让我想起以前的生活,好像都还在昨天。”刘继根说。

  下村修匾的记忆

  当时农村地区,很多农用器具都是竹制品,养蚕用的竹匾、摘桑叶用的竹篰、挑泥用的土笪,还有各种竹篮、竹筐、竹篓、竹席、竹椅等等,都是用竹子制作。这当中,因为当时大面积的蚕桑养殖,竹匾是使用量最大的农具。使用时间一长,竹匾难免破损,这就需要修补。下村修竹匾,是刘继根当年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般我们过了正月就要开始到各个村里面修竹匾,要在四月底发蚕种前修完。”刘继根说,当时二都公社(后来的二都乡)各村的竹匾都是他们修的,附近的沿河、二都、四都等村他们可以回家,远的和睦、塘泾等就要住宿在村里。由于服务范围广,五月前的这几个月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在刘继根的工具箱里面,还有完整的一套修理工具,专门修竹匾、竹席等竹编制品,大小不一共十枚,用不锈钢做的,现在还蹭光瓦亮,放在一个专门的竹筒里面。刘继根翻看着这些老工具,拿出一枚,简单地向记者讲解了修匾的工序。

  想做自己的展示厅

  最近,二都小镇建设使得二都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刘继根的老屋也搭上这趟快车,改建一新。而随着不断完善,二都小镇也将迎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下渚湖旅游的一处胜景。刘继根计划把自己的那一间铺面,改成展厅一样,做一些精致的竹编制品,既展示竹编文化,也可以兼售。“现在竹编的东西很少有人做了,希望这样能让一部分人感兴趣,如果有人因此愿意学习竹编,那就更好了。”他说。

  为了准备展品,他不仅自己新做了不少竹编制品,还准备不少老的器物。像上文提到的老工具箱,还有自己当年做的竹篮也找出来了。有一次刘继根在村里散步,发现垃圾堆里有一个老的竹器,翻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针线篮,“这个看上去估计至少有八九十年的时间,编得相当精细,我还没这本事做出来,扔掉真的很可惜。”他说。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