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登上永安山,发现山上突兀而起的岩石随处可见,形状各异,或形如桌面,或形似柱子,且岩体多折皱,断面好像被虫蛀过的木头,感觉这种石头很怪异,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出于好奇,作了一番了解。
永安山位于县城武康西北,离千秋桥直线距离约2.4公路,很不起眼,若不仔细分辨,看不出它是一座独立的山,只不过是依附于紫山的一个山丘。但是,这座山名气不小,据史书记载,武康县于汉末开始立县,县名为永安县,就是以这座山名命名的。
清康熙年间,武康县令吴康侯也去过永安山,他也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石头,他在《永安山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山之上,有石巃嵸,色皆青碧鲜润,如砥玉,腻里皴纹,如惊波细縠。高下布置,可横琴可弈棋,可列壶觞宴豆,或巑岏嵌空,如僧龛佛坐,盖他山未有也。”大致意思是,永安山上石头聚集,多为润泽的青绿色,像平平的玉,纹理如波浪。高低错落分布,有的上面可奏琴下棋、放酒具设宴。还有的峻峭玲珑,如佛家的神龛和坐垫,这种石头其他山上没有。看来,古人对永安山上的石头也感兴趣,并大加赞赏。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石头呢?
记者带着拍摄的照片请教原德清矿产公司退休工程师苏德基,经他辨识,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沉积岩,地质年代属寒武纪,距今约5.42亿~4.88亿年,是石灰岩的一种。由于其内部包含白云质岩,在风化过程中,容易风化的石灰岩流失,而不易风化的白云质岩留了下来,致使石头表面出现了各种形态的肌理。有的如蜂窝,有的如人脸皱纹,所以也被俗称为老太婆脸。这种石头除了武康城西永安山、花石开一带有分布外,乾元镇的官庄也有。
记者还了解到,这种特别的石头也被称作武康石。武康石在古时候分两种,一种是武康紫石,是建筑材料,用于盖房、造桥、修堤塘等,在宋元明清时大量开采,曾声名远播。另一种是观赏石,用于园林造型。永安山上的石头是后者。由于这种武康石用量小,远没有武康紫石名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