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后在下渚湖畔栽种罗汉松
高荣坤等人接受和平勋章
维和警察防暴队执行任务
赵危林所在的分队疏通地下管道
在非洲利比里亚的深山老林里巡逻
防暴队在利比里亚的合影
一顶军帽,顶着祖国的重托;一身戎装,裹着钢铁长城般的血肉之躯。3月12日18时30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一群“蓝盔”英雄欢呼着走下舷梯:“我们回家了!”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队员们与前来接机的亲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这一别已整整一年。
这支“蓝盔”由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为主建组,共有140名队员,是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自2016年3月11日进驻任务区以来,出色完成搬迁换防、基础营建、执勤处突等任务,圆满完成各类维和任务600余批次16821人次,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16起,联合开展了中利文化交流100余场次,受到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的专程接见和高度褒奖,并在2017年2月21日,全体队员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昨日,这支威武之师结束了在德清下渚湖畔的浙江边防(德清)训练基地为期一星期的休整后,从这里回归到各自原有的工作岗位。一年前,他们正是在这里集结、出发,飞越大半个地球来到利比里亚。其中4名队员更是从入伍便扎根在此处,最长的兵龄达17年,最短的也有5年,对他们而言,德清是“第二故乡”,如今回到家乡,他们心里自然有好多话想与家乡人说上一说。
祖国需要 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高荣坤出生于安徽合肥,2000年入伍,是4人中兵龄最长的,也是最年长的队员,情况最为特殊。在接到上级通知,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的警察防暴队正在甄选队员,他脑子里忽然就冒出一句话:好男儿志在四方。在部队里待了这么多年,高荣坤始终没能抹去当初选择当兵的豪情满志。然而,与18岁刚当兵时的青葱岁月相比,如今高荣坤不仅组建了家庭,还成了一名年轻的父亲。
纵使嫁给军人有千万种思想准备,对丈夫经常值班不着家也已习以为常,但是高荣坤要远赴利比里亚维和一年,妻子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年幼的女儿才只有4岁,怎么办?
“为国出征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军人就该有军人的责任和担当。”知道对家、对妻子亏欠的太多,但高荣坤奔赴利比里亚的心毅然决然,他瞒着妻子转而做起了岳父岳母的思想工作。
幸运的是,老人们给高荣坤吃了颗定心丸。“孩子,祖国有需要,你就去吧,家里有我们帮衬着,你放心!”岳父当初坚定的话语仍然清晰地在耳畔作响。高荣坤说,老人们不仅当妻子的“说客”,还成了他强大的后盾。一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紧张的局势,哪个做父母的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过去?刘社强、江灿、赵危林都是年轻的80后、90后,“父母起初也不太愿意,但是我们去意已决,父母也没了辙。”这些年轻的新生力量,在面临人生道路上的选择时,丝毫没有思想顾虑。
全科全优 通过考核踏上征程
维和警察防暴队的甄选内容包括语言、技能、体能等考核,不管在哪一个环节,只要有一项不合格或者有差错,都会被淘汰。高荣坤、刘社强、江灿、赵危林这4人经过多层级考核、筛选,在一众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各项成绩名列前茅,拿到了赴利比里亚维和的“入场券”。
紧接着,为期3个多月的“魔鬼训练”接踵而至。4人几乎每天都耗在训练场上,先后完成了国际法准则、维和英语、武器应用、要人警卫等40多个科目的学习训练任务,并熟练掌握执行维和任务的基本理论、实战技能和各种战术战法,最后,以全科全优成绩顺利通过联合国甄选考核。
2016年3月10日,伴随着轰鸣声,一架飞往利比里亚的飞机冲上云霄,离家是越来越远了。从祖国的怀抱飞向陌生的国土,作为一名军人,能执行神圣光荣的维和任务,4名队员激动万分。铮铮铁汉也有似水柔情,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他们在心底说了无数遍“再见,保重”。
在飞行18个小时后,利比里亚到了。“一出机舱,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紧随其后的就是一股怪味,我瞬间眼前漆黑一片。”高荣坤至今仍然记得到达非洲后的那个凌晨,还没从出国维和的激动心情中缓过神来,这“当头一棒”让他头晕目眩。顾不上喘口气,这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就被分成了三小队:高荣坤在运输连,负责利比里亚外交部定点驻守,承担警卫任务;赵危林去了格林威尔,负责把前一批尼泊尔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营地拆除,重新营建新的营地等待大部队集结;江灿和刘社强去了中转营,与其他国家的防暴队员生活在一起,一方面打包些还能用的物资,一方面承担队伍后勤保障工作。就这样,本以为可以并肩作战的四人,却在下飞机后的第一时间被分配到三个分队执行不同的任务。
思念祖国 再苦再累咬牙坚持
江灿刚到便生病了。“躺在床上,拼命想睁开眼睛,眼皮却有千斤重,怎么都睁不开眼。”利比里亚天气酷热潮湿,江灿发热到39℃,当地医疗条件差,他简单地吃过药,硬是在床上躺了两天才慢慢恢复。
4人中,赵危林去的格林威尔算是最偏远的地方,说是深山老林绝不为过,“100公里的路程在国内开没多少时间,但在格林威尔能开十多个小时。”由于通讯条件恶劣,拿在手上的手机成了摆设,赵危林举着手机找信号总是徒劳。没法向家里报平安,就算是同在利比里亚,分散各地的维和警队队员也会面临失联的困境。
他们与家人最长一次失去联系的时间长达3个月,这其间杳无音讯,备受煎熬。“电话接通的时候,家人们眼泪横飞,我努力抑制着自己的情绪,不让他们看出些许难过。”高荣坤在执行任务时,把这三个月里想对妻子说的话在心里说了个遍,却在视频电话接通的一刹那,无语凝噎。
即使再苦再累,在亲人面前,这些硬汉总是默契地把微笑留在屏幕前,把苦水往肚子里咽。
要说苦,利比里亚的生活条件是真的艰苦。海运速度慢,补给物资还没运达,队员们只能靠着前一批维和警队留下的物资生活,而这大部分都是过期的。“洋葱、土豆、胡萝卜”被队员们亲切地形容成“维和三宝”,就连吃上一个罐头食品都成了奢侈。虽然有肉,但那是过期的速冻肉,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吃得最好吃的一餐是过期的泡面加上鸡蛋。
成天这样吃,4名队员得了肠胃病,体重一个劲地往下掉,掉得最多的刘社强一下子轻了15斤。
为了让140号人能早日团聚,赵危林所在的第二分队没日没夜地拆旧营房、搭建新营地,这段经历被形象地称之为“100天开荒”。时差还没倒过来,队员们早上6点半便起床干活了,一干就是干到凌晨3点,下雨天也没落下,体力、精神都到了崩溃的边缘,硬汉们咬牙挺着。
终于盼来了大部队集结的日子,新的任务也吹响了号角。高荣坤、江灿、赵危林轮流驻守营区警卫,8个哨岗24小时不间断。利比里亚虽没有战争的侵袭,但是和平的很“脆弱”,同时间,非洲马里传来维和战士遇害的新闻,潜在的危险加上心理的高度紧张,在一天24小时中,队员们的眼睛就像装了雷达似得。“车,什么车,从哪里来,开往哪里去?”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能放松警惕。夜晚轮班,实在困得不行,队员们就使劲掐自己的大腿,往往一夜下来,两条腿青一块紫一块。
利比里亚分为旱季和雨季,一到旱季便要闹“水荒”。刘社强所在的后勤保障队每天要到指定地点拉上20吨水,洗漱只有一个水龙头,140号人挨个排队取水。旱季自然是经常取不到水,洗漱就免了,好几日蓬头垢面,难受自然得很。
到了雨季呢,便是好几月连着下倾盆大雨,队员们出去巡逻,连雨刮器都刮不过来,更别提打开车窗。路上的坑不能小觑,一个车头猛栽下去,车头都会被淹没。
利比里亚是热带雨林气候,蛇虫鼠蚁时常出没,那里的蚊子普遍携带疟原虫,加上埃博拉病毒肆虐,疾病所带来的危险又加深了队员们内心的一道恐惧。高荣坤说,虽然他们4名队员没有染上这些疾病,但是也免不了被一些怪异的虫子叮咬,往往芝麻点大的虫子,能让你身上起脓包,甚至半个月也不见好。
穿军装的外交官 传播中国好形象
这些“蓝盔”勇士们在艰难的条件下履行好各项维和任务的同时,还积极践行中国对非洲“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防暴队首创“同力维和·同心爱国”海外党群工作新思路,得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高度好评并着手推广;“信息技术驱动维和勤务”模式被联合国赞誉为全球16个任务区89支维和防暴队最高水准和最优作风,获颁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最佳实践奖”。开展了蓝丝巾爱心助学、中利武术文化交流、警务培训等活动,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被赞誉为“穿军装的外交官”。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身影。队员们所到之处,便让当地百姓赶到心安。“出去过,才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强大。”4名队员出国维和,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生活有多困难,而是当地百姓一句简单的“China very good!”,一个简单的竖起大拇指的手势,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这些都让他们惦念,甚至是开始想念那个地方。
准备好家乡菜 等兄弟们回家
维和任务一般是6个月,但是高荣坤等人一去便是一年。觉得时间难捱吗?4人却淡淡地说:“在那里每天干活都很充实,没时间去想其他的事,一眨眼一年便这样走过来了。”
即将返程,内心有说不出来的激动。“飞机上虽然有电影,但是看着画面,思绪就飞到了国内。”江灿说,当飞机飞进内蒙古上空时,广播里传来了“飞机已进入中国境内”的声音,整个机舱沸腾了,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队友们争相着往窗外多看一眼,这山河是如此的美丽与亲切。
早在一个月前,浙江边防(德清)训练基地就得知维和官兵们回国后将在这里休整一个星期,勤务中队忙活开了,把宾馆打扫得窗明几净,各类休闲活动场所一应俱全,炊事班更是备好了官兵们爱吃的家乡菜,大伙都盼着他们早日回家。
3月17日下午2点,当记者走进位于下渚湖畔的浙江边防(德清)训练基地的时候,高荣坤、刘社强、江灿、赵危林正洗漱起床,“这两天还在倒时差,经常半夜一两点醒来。”整理完毕后,4名队员参与了植树活动,他们在一幅中国地图上栽下了7棵罗汉松,代表着公安边防部的7面旗帜,那些苍翠挺拔的松柏,就像是一个个时代强音彰显出中国军人的力量。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选择维和。”临走时,江灿告诉记者,可能今年就要退伍了,但是这一身军装穿上就在心里一辈子脱不下来。 三月的春风仍旧有着丝丝寒意,而浙北大地处处显露出的春意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正大步流星地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