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新市12届蚕花庙会开幕式上,蚕花姑娘开始出场
七年前的新市12届蚕花庙会上,道教人士举行仪式,为蚕桑丰收祈福
乐的甲骨文
蚕桑丝帛的甲骨文
蚕花庙会,在德清民间又称“轧蚕花”。每年清明时节,新市及附近的南浔含山一带,人山人海,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参与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轧蚕花”活动。对于德清人而言,这是最古老最快乐的节日。当地老人会告诉你,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自古有之,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几朝几代了。
人们不禁要问:古往今来,人们为何如此重视蚕花庙会?今天我们换个视角,从古汉字的原始本真中,寻寻答案。
蚕花庙会与三个字、一个节气密切相关—— “桑” 、“蚕” 、“乐”和“清明”节气。当然,与“帛”、“绵”等字也有很大关系。这里讲讲“三字一节气”。
“桑”字,是最早出现的古汉字之一。是古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树种,其地位远高于现在所谓的珍贵树种,视“桑”如同祖宗,凡“桑”的事都是重大和神圣的。
在古汉字中,“桑”字如同一棵树的图案,上面三个“又”状的笔画,如同茂盛的树叶,下面的“木”字,如同树干树根。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松、柳、杨,还是桃、樟、榆等,我们熟悉的各种树名中,几乎所有的树名汉字,都将“木”放在左侧,极少有放在底下的。我们熟悉常用的只有“桑”和“梨”、“棠”等极少数的几种树木名称的汉字以“木”为“根基”,另外的几个以木为底的字,像“案”、“桨”等指的是用具,而非树名。
为什么古人只将“桑”和“梨”、“棠”等给予特别的“礼遇”呢?据武康伏曦汉字笔墨会社分析,以“木”字作底,古人有以此树种作为本源的意思。“桑”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而“梨”、“棠”等同样以“木”作底的字,出现的时间较“桑”字要晚,因此,“桑”的“资格”更老。可以说,在各种以“木”为偏旁的树名和文字,“桑”可以称得上是老祖宗。以“木”为“根基”,意味着地位重要,而将木作偏旁的,意味着地位是从属的,是次一级的。或许可以说,“桑”可能是古人取的第一个树种名称,桑树是古人最为崇拜的树木。先有“桑”,才有其它各种树名及有关树木的文字出现。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崇拜桑树呢?这当然与蚕宝宝有关。
蚕吃桑叶,然后吐丝结茧的自然现象,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伏曦笔墨会社从古文字中分析,甲骨文中的蚕字,是酷似虫的图形。早期的“蚕”字,“虫”的上面并没有“天”,有“天”的“蚕”字要比“桑”字晚些出现,但“虫”字的出现就相当早,古人将天上的“虫”称之为龙,地上的动物统称为“虫”。即便到了后来,在《水浒传》这样的小说里,仍将老虎称之为大虫。古人将蚕的地位放得很高,虽然蚕宝宝很小,但视它为神物,是天赐予的,远超所谓大虫的老虎,所以在“虫”的上面加了“天”,以示“蚕”的地位特殊。
另外,“桑”字,在古汉字中酷似“华”,这也是“桑”的神奇之处。中华文化中,“华”字具有极其重要的本源意义,“桑”与“华”最大的异处,古汉字的“华”多了些花瓣似的点状图案,其它笔画与“桑”字极为相似。
如果说“桑”与“华”取其相似,那么,“中”与“华”就不可分割,且与“清明”有着同一渊源:从冬至日数起,太阳经过一百天左右的北移,就走到了清明节气。这时候,又一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太阳从正东方升起,从正西方落下,细观天象,是日出处于东方地平线最“中”的时候,恰恰从这个节气起,树木吐新,百花齐放,日出于东方地平线正中后,树木发芽开花,有了“中华”之说。
“中华”之时,大地在“雨纷纷”后普现新绿,从而“清”,此时也正是农历十五前后,傍晚时分,我们可以看到,月出于正东方的同时,日落于正西方,且正东方的满月与正西方的太阳遥遥相对,日与月同辉,自然形成“明”字。清又明,明而清,清明节气,中华大地上生长的万物,北侧的背影面在清晨和傍晚开始接受阳光的恩赐,在天象上它是比“年”还大的重大节日,形成“清明”之象。在德清民间,尚保留着“清明断雪”的谚语,意思是说,只有过了清明,才可以肯定地说,难熬的冬天彻底告别,春天真的来了。
“桑”与“华”等字,既是最原始、最中国的文字,也是最原始、最中国的数学。它深藏着天象、历法、宗教等各种文明密码。
诗经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这表明,西周之前,我国已经有意识地人工栽培桑树了。湖州钱三漾一件3500多年前的丝带告诉我们,那时候杭嘉湖地区蚕丝业已经非常发达,而新市正处于杭嘉湖的地理位置中心,推断新市古代就出现了蚕花庙会之类的活动,有着很强的合理性。
我们常见的桑树一般只有碗口粗,其实,桑树的适应性很强,可以长成比古松柏更加粗壮的巨树。在我国,到处植有桑树,从黑龙江到海南,从新疆到东南沿海各省,都有栽种,佐证着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在西藏林芝,现在还保留着一棵树龄超过1600多年的世界桑树树王,十个人才能围合环抱。我们经常说“桃李满天下”,其实更有资格称得上“满天下”的是“桑椹”,苹果、橘子等都无法满天下,北方的苹果难越秦岭,南方橘子难过淮河。
你可能会说,“桑”、“蚕”与蚕花庙会密切相关,容易理解,可是,快乐的“乐”字与蚕桑有何关联呢?这从“乐”的繁体字“樂”很容易发现其奥妙。伏曦汉字笔墨会社分析认为,从甲骨文、小篆或繁体的“樂”中,可以发现古人表达的“快乐”最初来源于“蚕桑”的丰收,所谓丰衣足食才有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樂”字,下面的“木”代表桑树,“木”上面的“白”字通“百”,表示自冬至日数起的一百天以后,早晨傍晚的斜阳已经可以照到北阴面,此时正遇蚕桑生产时节,“白”两侧各半个“丝”,使德清人联想到乾元镇老车站旁的“丝”字雕塑,了解其中奥妙的人都知道那是蚕茧的象形,寓意德清为丝绸之府。“樂”字,简单地说,走过一百多天的寒冷考验,迎来了万物生长的温暖季节,茂盛的桑树让蚕宝宝吃饱后长满蚕茧,人类可以获取丝绵了,是古人最感愉悦幸福的时候,因此将“樂”表示快乐。古人一旦快乐,很自然会举行一些庆典,类似蚕花庙会那样的民俗活动一定会应运而生。在某种机缘巧合下,民俗文化活动演化成了蚕花庙会。
古人在住宅周边栽植桑树和梓树,把桑梓比作故乡,后人常用桑梓之情,代言思乡之情。大家太熟悉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的景色,似乎最愿意将晚年的心安放于桑榆暮景之中。人们热爱蚕花庙会的文化因子,已经淌进血液里,爱进骨头里。无论从“天时”还是“地利”角度,加之现代社会的“人和”,新市蚕花庙会已成为众多德清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文化大餐。今年的十九届蚕花庙会又将举行。我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