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莫干山镇横岭村横岭茶场内有一棵古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长在一个为很多德清人都不知晓的地方。它就是名扬江南的浙江名茶——莫干黄芽横岭一号的母树,迄今至少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深藏不露,却让一位名叫“大茶”的茶人几乎每年都来拜谒它。
大茶,是湖州地区的一位知名茶人,对茶叶历史文化、国内名茶尤其是杭嘉湖一带的名优茶深有研究。“他几乎每年都来,来了就对这棵横岭一号母树纳头便拜,是真正的拜。”横岭茶场老场长赵荣林的儿子、现横岭生态园负责人赵雪峰说。
是什么让这位大茶先生对这棵茶树这样虔诚?这事要从1982年的全省首批省级名茶说起。
1982年,浙江省首批“省级名茶”由省农业厅揭晓:浙江德清的莫干黄芽名列前茅,居第三名。排在它前面的,分别是杭州西湖龙井、余杭径山茶。赫赫威名一下子在全省传播开来,这获得殊荣的德清莫干黄芽,就产于横岭林场大山顶。
横岭村,位于莫干山镇最西北,与安吉、吴兴区交界。横岭大山顶,自古以来就有当地村民采茶种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湖州的茶叶质量在茶圣的眼中超过了杭州西湖龙井茶、安徽黄山茶、苏州碧螺春等。而清《武康县志》有“茶产塔山者尤佳,寺僧种植其上,茶吸云雾,其芳烈十倍。”的记载。塔山即莫干山主峰,而大山顶即是莫干山北侧的一座较高的山峰。
近日,记者再次与德清莫干黄芽茶叶资深专家戚国荣、方连根、赵荣林以及县茶叶协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近这棵茶树。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两旁都是茂密的树林,在新建的品茶室往深处走上一二百米,就会在路边发现这棵灌木母树,它高近1.5米,树冠直径约两米,从根部往上密密麻麻长出无数枝丫,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说起这棵母树,作为当年参与创制第一批莫干黄芽的当事人戚国荣、赵荣林、方连根回想起来,都感觉依稀是昨天的事。
1956年春,已故茶叶泰斗庄晚芳在莫干山荫山街散步,遇见一位卖茶的老妇,索价10元一斤。庄晚芳认为这就是德清本地土茶——黄芽茶,买了一些品尝,觉得堪比其它名茶,便赋诗道:“试把黄芽泉水烹,香佳味美不虚名。塔山古产今何在?卖者何来实未明。”1979年至1980年,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张堂恒带领弟子,与德清县农技人员一起来创制莫干黄芽,选了几处试制茶地,分别为横岭林场大山顶、福水林场杨山庵、梅皋坞茶场、碧坞茶场、双桥茶场(西湖顶)等,最后横岭大山顶出产的“莫干黄芽”脱颖而出,连续三年获得省农业厅“一类名茶”奖。
“当时大山顶炒制莫干黄芽,选用的茶叶鲜叶原料都取自大山顶的野茶树,其中也有这棵母树的功劳。”戚国荣清楚记得,1980年春天,浙农大的老师、市县农业局干部与赵荣林等林场干部群众一起,在大山顶寻找培育良种的母树,当时大山顶的野茶树很多,最终选定这棵树作为母树,就是因为它的生长态势旺盛,芽叶持嫩性、抗冻性都比较强,另外抗病虫害也相对较好。经过茶样测定,它的氨基酸达到了7%以上,超过许多其它茶树,品质超群,就选定了它正式作为莫干黄芽的母树。当时就感觉这棵母树至少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因为好几代当地的茶农都看到过它。转眼,离当年又过去了近四十年。
此后,戚国荣、赵荣林等一起将这棵母树上的枝条剪下,统一送到安吉林科所进行无性繁育。时至今日,已经繁育了数期良种,在莫干山何村也种了一块试验茶地。1997年全市的茶树良种会议上,我县培育的莫干黄芽、洛舍一号在七个茶树良种培育中获得了第二、第四名。从此,莫干黄芽茶的栽培面积越来越大、加工工艺越来越成熟,茶人也代代相传,最终在去年形成了一个产值1.1亿元的德清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