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法律法规宣传展板一字排开,工作人员现场接受市民咨询、投诉……昨天上午,正翔商业广场开展2017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暨县第七个“生态消费日”现场咨询活动。
当天,县市场监管局等多家单位的工作人员除现场讲解真假药品的识别和对比外,还接受了不少消费咨询和投诉。此外,来自各单位推出的生态消费宣传也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昨天上午,来自回南小区的朱师傅第一个坐到了消保委接访工作人员的面前,叹起了“苦经”:“我的汽车开了十个月,最近发现轮胎存在开裂的质量问题,我现在该怎么办?”
“你可以先向汽车经销商反映问题,并要求第三方对轮胎质量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协商解决。”现场,消保委工作人员顾晓珍对于朱师傅描述的情况认真记录,并表示会尽快跟进处理。
站在朱师傅身后,需要帮助维权解决问题的市民一个接着一个。
不久前,陈大伯给北方的亲戚快递了四瓶蜂蜜,没想到对方收到时,其中一瓶已经破碎。“这应该找哪个部门说理?”陈大伯问道。邮政公司负责人王树云邀请陈大伯坐下,耐心地向他解释。“按照规定,邮政企业在寄递过程中,发生损毁应承担赔偿责任,而赔偿标准,每个邮政企业则都各不相同。”王树云说,作为消费者,在寄递前可以采取保价措施,减少自身损失。
“同时,收件方在收到易碎物品的快件时,应该开箱检查,一旦发现破损,可以拒收退回原址,这样,寄件方就可以向邮政企业进行申诉索赔。倘若一旦签收,就默认该物品已投妥。”王树云说。
“免费旅游”,这听上去是一件特别实惠的事情,正是因为这样,消费者也常常会被这种“听上去很美”的便宜给诱惑,而忽视了消费的本质。
县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执法人员沈立就告诉记者,这几年来,新型传销呈现越来越诱惑、越来越隐蔽的特征。
“传销已经逐渐转向微信等网络媒介。”沈立说,部分组织打着“旅游”旗号,利用各种网络载体推广实施所谓的“旅游项目”,以享受最低价格旅游、边旅游边赚钱等噱头诱导消费者交纳入会费及月费等成为会员,以赚取佣金、旅游积分和免除月费为诱饵,鼓动会员发展下线。
那么,作为消费者,如何一眼识破带着面具的传销呢?“组织者属于各个推荐关系构建起来的团队,形成自上而下,多层级、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这样的行为就涉嫌构成传销行为。”沈立说,“这样的传销组织因为销售渠道隐蔽封闭,致使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存在巨大风险。”
县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有消费者发现和掌握类似违法犯罪行为线索,也可及时向12315投诉举报。在当天活动现场,对于现场受理的消费纠纷,能够现场处理的,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即前往处理;不能马上处理的则进行了备案,事后尽快与商家联系沟通,确保给消费者满意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