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品味古镇风韵 寻找坚守草根
www.dqnews.com.cn 2017-03-16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古镇新市,梦里水乡。这个距离武康大约1个小时车程的古镇,因为没有过多的商业开发,一直驻守在我心房。这几日,我特地起了个早,趁着三月明媚的春光,与在新市的好朋友老周相约,打算去寻一幅潺潺流水的水墨画卷,去品味“小上海”的古风韵味。

  老周掐着时间在西河口等,我一下车便站在桥头张望,古镇红灯笼高挂,金鸡报喜的年味依然浓烈。“所幸一切都还来得及。”我心里一阵欣喜,脚下的步伐轻快了不少。

  古镇初浴晨曦,来得及细细品味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感受岁月静好。

  陆续有古镇居民推开门,有的拿着拖把来河边清洗;有的在石阶上蹲着搓衣服;小吃店打开蒸笼,热气模糊了视线。过石桥,穿廊桥,我用脚步丈量古镇,循入古镇恬静而安逸的生活氛围中。

  老周提议,梅林附近有一片区域正在拆迁,不妨用相机去留下点记忆。我想这不错,房子拆完了,照片却能留下有个念想。于是满口答应,同老周前去。

  当我和老周走进一处废弃的厂房时,时间仿佛戛然静止。耳畔传来叮叮当当的铁锤声,那是老伯拿着锤子手起手落砸出的声音。他戴着老花眼镜精雕细琢,对于我们的到访,没有过多注意。

  得空时老伯与我们闲聊,他叫俞锡林,已有70岁的高龄,拿着一把长锯锯木头,一拉一送间仍然轻松自如。老伯说他的木匠手艺是从20多岁起拜师学的,刻刀、木锉、斧子、锯子、刨子等工具一应俱全,这些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老家伙”是俞老伯的宝贝,“现在很多木工恐怕都没有那么齐全的工具了。”老伯自豪地说。

  老伯不是土生土长的新市人,前些年新市将开发与保护传统结合,力图展示水乡古镇独特的城市风貌,老伯便从附近的千金搬来新市做起了老宅的修复工作。

  俞老伯一伸手满是伤痕,记录了他几十年来坚守一门手艺的坚韧。在他看来,虽然机器能替人干不少活,但是老手艺才能真正从那些门楣花窗里呼唤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我想这就是匠心精神。

  告别俞锡林老人,我和老周折返古镇,没想到竟能遇到同样在“坚守”的陆松芳老人。早就在新闻里听说老人在汶川地震后将多年拉煤所得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多年来默默做着好事,这次偶遇让我内心十分激动。

  远远地,陆松芳老人拉着他的双轮车,载着满满一车煤饼过来了,老人比前些年我在电视上看到时清瘦了不少,因为常年倾身向前的拉煤姿势,他身体佝偻。所幸,已是耄耋之年的陆松芳老人身子骨还算硬朗,他一路过来,这一片的居民都认识他,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也许是陆松芳老人岁数大了,也许是街道上车水马龙市声嘈杂,即使我一再扯着嗓门跟他打招呼,表达对他的敬慕之心,可陆松芳老人却一个劲地笑着,和我说些别的事。我只愿他身体健康。卸掉满满一车煤,老人又拉着双轮车渐行渐远,几十年了,这便是老人不变的生活轨迹,他用瘦小的身躯坚守着奉献与道义。不知怎的,我相机的镜头竟然有些模糊,不,不是相机镜头,而是我的眼眶湿润了。

作者: | 讲述:徐慧中 记录:记者 王钰涵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