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农民朋友,你们看这根枝条,如果不修剪它,它就越长越长,把下面枝条的光照给挡住,就结不出板栗了……”3月11日,在对河口村的板栗山上,一位头发灰白、学者模样的男子正在讲课,身边围满了村里的种植户。
讲课的男子叫戴文圣,是浙江农林大学的教授,研究板栗、香榧等经济林种植技术,此次受武康成校邀请前来对河口村就《板栗低产林改造技术的示范和推广》项目进行技术指导。
纪长德种板栗已有24年,承包了100亩山,以往最多时一年能产一万斤以上,这两年多的时候也只年产七八千斤。“一年忙下来,顶多有个六七万的收入,效益太低。”纪长德说,产量上不去,品质也不好,主要是虫子太厉害,防不住。他就病虫害的防治,问了戴教授好多问题,学到了不少防治方法。戴教授的现场修剪课,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种植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像纪长德一样,当天,共有63位林农倾听了戴教授的课程。
对河口村是我县板栗种植集中区,种植历史悠久,鼎盛时期种植面积有4800余亩。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品种更新较慢,加上整体效益不高,林农生产积极性降低,目前种植面积已缩小到3000余亩。
武康街道成校校长潘芬儿表示,板栗种植多为粗放经营,每亩板栗的年产量在60~100斤,产值为300~500元,种植户的确赚不到什么钱,因此通过板栗低产林改造让林农增产增效,意义重大。
潘芬儿介绍,《板栗低产林改造技术的示范和推广》项目是由成校、科协承担,县林业局、农业局协助,是学校的农科教结合重点项目,在红枫干鲜果专业合作社建立10亩的示范基地,除邀请了戴文圣教授,还邀请了省林科院专家程诗明及县林业局的刘振勇、高百龙两位专家作为技术指导。“项目持续两年,今后还会有更多现场授课,包括板栗的管理技术及林下经济开发,让我们的林农真真实实地学到知识和技术,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据了解,在两年的改造实践中,武康成校将以该项目为基础推广200亩,辐射300亩,最终实现增效500~1000元/亩。随着林农增收,让板栗村重新焕发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