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满船银茧闪亮光,照得姑娘心欢畅。”上世纪60年代,主要取景于新市周边水乡的电影《蚕花姑娘》风靡大江南北,讲述了一个蚕乡姑娘从养蚕粗枝大叶到热爱乡村,成为养蚕能手的励志故事。你知道吗?电影也曾在乾元镇幸福村取景,时年32岁的村民潘水凤作为电影中的养蚕女本色出演。
一年要养四次蚕
3月7日,记者在乾元镇幸福村遇到了这位老人,今年87岁的她一谈起当年参演电影的事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幸福村昌盛的养蚕历史。“当时村里有好多乡亲都在电影里演出,有些还在世,有的已经不在了。”潘水凤边说边将记者领向自己的家中,二层农房显得有些破旧,但却是潘水凤当年养蚕的重要场所。
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潘水凤坐在竹椅中,翻看起过去的一张张老照片。54年前演电影的经历早已经模糊不清,但对养蚕的门道,老人依旧了然于心。“当时是集体劳动,我们小队14户人家,一季要养20多张种。”年底分红时每家每户都能得到平均的劳动所得。但是集体养蚕存在着一个缺陷,一旦桑蚕害病,便会广泛扩散,导致大面积的死亡,一般难以控制。
改革开放后,家家户户开始自己单干。幸福村是当时德清县内数一数二的养蚕大村。“我和老伴两个人最多的时候,一年要养四次蚕,分别是头蚕、二蚕、秋蚕和桂花蚕。养桂花蚕的时候已经入秋,得早早地将地里的桑叶采摘下来,保存到桑叶室中,以免打霜后桑树上的桑叶掉光。”潘水凤满是皱纹覆盖的眼角透出对往事的追忆,当年养蚕的艰辛仍历历在目。
桑蚕养殖亟待传承
乾元镇幸福村,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和水文条件,成为了养蚕的宝地。潘水凤从十七八岁就跟着爷爷游走于每个蚕桑供销社,指导村民科学养蚕。之后,做了28年的村妇女主任,主要分管蚕桑养殖;而老伴潘阿顺是小队长,主管农业。夫妻俩一门心思扑在养蚕上。“那个时候,我们小队单张蚕种的产量经常是全村第一,而整个幸福村的单张种产量则在全县数一数二。”说起这些光荣历史,潘水凤比划着手指,显得异常自豪。
养蚕留给老一辈人的绝不是苦涩的汗水与辛劳,而是收获的欢乐与成就感。“像以前自己养了蚕,不仅可以卖给国家,还会给自己留下一部分,用来扯丝绵袄和蚕丝被,别提有多暖和了!”潘水凤乐呵呵地说道,“蚕茧剥下之后的蚕蛹可以炒来吃,用油爆香,再加一把韭菜,整个屋子都是香味。”
“最多的时候,整个太堡塘组一年要养100多张种,可惜现在一年到头不过养两三张种。”言语之间,潘水凤是满满的遗憾与不舍。据了解,现在的幸福村依然是德清十分重要的桑蚕养殖村,其中,每年4月份开始的种蚕养殖是一项重点工作,关系着一整年桑蚕的品质。潘水凤十分庆幸,54年前的电影《蚕花姑娘》记录下了当时德清水乡的养蚕盛景,可惜的是,过去养蚕的老照片,潘水凤没能保留下一张。经过辗转,记者从德清老摄影家吴文贤的手中获取了当年潘水凤养蚕的珍贵照片,清晰的黑白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质朴勤劳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