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德清融杭的一道文化风景
www.dqnews.com.cn 2017-02-23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屈原放逐,著《离骚》;孙子膑脚论兵法;司马迁受辱,愤而著史书……古来“身残志坚”的先贤数不胜数。而在德清,就有这样一位贤达人士,因多年醉心编写交通志,积劳成疾,患上了“精神性耳聋”。但他却始终不自卑不气馁,以满腔热血,在出版13本桥船古文化研究书籍后,近年又以独特的力量完成了《杭州全书》中两部专著:《杭州运河船》《钱塘江船舶》,为德清融入杭州打造了一个文化风景。这个人就是72岁的县交通局退休干部朱惠勇。

  结缘《杭州运河丛书》

  祖籍在绍兴县东浦镇薛渎村的朱惠勇。打爷爷那一辈起外出创业,就落户到了“小桥流水、叶叶飞舟”的新市镇。作为航船世家,祖辈三代以船为生。1945年朱惠勇生于新市,从小在心中烙下了“航船”的印象。1984年,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修志热”,39岁的朱惠勇受命编写《德清县交通志》。四五个年头后,20余万字的《德清县交通志》出版了,帮朱惠勇打响了名声。过了一年多,浙江省交通史志编委会和湖州市交通局推荐他到安吉县帮忙修志。1993年冬天,由于连续在两本交通志上用脑过度,积劳成疾的朱惠勇患上了“精神性耳聋”。那一年,他48岁。“失聪后,一股难以名状的悲痛、忧郁在心头回萦。身体残了,志气不能残!耳朵聋了,著书立说决心不移!”朱惠勇徘徊后重振旗鼓。

  编撰交通志,让朱惠勇收集了大量的古船、古桥文字资料和图片。就这样,朱惠勇开始了他的写书生涯,第一本书就是《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2000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杭州出版社出版了《杭州运河桥船码头》,朱惠勇发现许多章节都来源于自己写的第一本书,特别是书中引用的“俞陛云与德清花船”“轧蚕花溯源”等资料都与德清有直接关系。朱惠勇兴奋地给时任总编王国平写了一封信:作为德清人,自己是喝运河水长大的,对运河文化有过一些研究,希望能够为运河的保护开发与研究出一份力。不久,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党委副书记郑翰献专程来到朱惠勇家,向他赠送了一套8本的精装版《杭州运河丛书》,希望对杭州新型游船多提建议,同时邀请他参加杭州市大运河研究会。朱惠勇也将两幅古船的画作为回赠。

  填补运河船文化空白

  人生许多故事真可谓:“不打不相识。”正是当年的一封信,让朱惠勇在杭州文化圈有了知名度。2008年,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计划出版《杭州全书——运河(河道)丛书》,与朱惠勇协商约写《杭州运河船》。

  “我写了20多本书了(包括其他志书、文学书籍),这是我写过最难写的书。”朱惠勇研究中国船桥文化30年,但在落笔《杭州运河船》时,还是碰到了很多“拦路虎”。因为历代修志者对船舶不重视,在志书中“一字无述”。因为可查的文字资料少,木船又随着时代更替逐渐消失,很多都没有保留下来。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朱惠勇先后去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采访老船匠、老船工、知情人。“耳聋”让他在收集材料时的难度增加不少,特别是遇到一些不会说普通话的当地老人。每当这时,朱惠勇就将老人的讲述进行录音,再找一个当地人“译成文字”。此外,他还经常会去图书馆、藏书楼查阅各种古代文献。

  2015年6月,历时7年终于完成了《杭州运河船》并顺利出版。“这本书讲述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船舶的千年演变和用途,全书24万多字共包含11个大类120种船,填补了我国千年以来运河船文化的空白”,朱惠勇说:书中有许多古船的绘图都是自己花工夫画的。他翻开内页展示了一笔一画工整画出来的古船,生动还原了杭州运河里飘摇的那些古木船。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特地给朱惠勇寄来了感谢信,并对《杭州运河船》给予了高度评价:合七年之功于一日之成,涉杭嘉湖苏四地之广,绘百船之图,辑二十余万之文,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堪称运河学众研究之上乘佳作。

  情系《钱塘江船舶》

  2015年6月《杭州运河船》付梓后,不久,杭州市钱冮新城建設指挥部承担的《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也委托朱惠勇撰写《钱塘江船舶》一书。

  “我热爱钱塘江,不仅因为她是浙江最大的河流、浙江的母亲河,而是因为我幼年第一次看到她宽阔的江面留下的记忆。”朱惠勇说:1950年,自己刚刚五岁时,因绍兴姑母结婚,父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往参加婚礼。当时杭州钱塘江大桥未恢复通车,一行人在江干区码头上乘坐乌篷船至南岸西兴,转船至绍兴。在当年,第一次看到汹涌浩淼的江水,在童年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领受任务后,朱惠勇开始对钱塘江上的船舶进行调查研究,足涉杭州、绍兴、上虞、萧山、桐庐、富阳、千岛湖等地,走访了众多船匠等知情人,仍觉得资料少,难以动笔。经过多方沟通联系,在省交通厅的协调下,收齐了全省82本交通史志作为基础材料。

  昨天,朱惠勇欣喜地告知记者,《钱塘江船舶》已经正式出版了,仅寄来一本样书,大量上市还要等一个月。翻阅样书看到:30万字的篇幅里,详细介绍了钱塘江上曾经漂浮过的御舟、客船、货船、海船、游船、渔舟、工作艇等。正如省交通厅退休人士蒋豫生给朱惠勇发邮件说:“你不写的话,许多有关船舶的历史记忆就丢失了。”“前人津要架飞虹,拱洞石梁留古风。散落江河千万座,合成史册几多功。桥型桥事书详备,桥艺桥文说始终。著述人生平淡过,前溪渡口一痴翁。”这是一位文友在朱惠勇著作《湖州古桥》序中对他的赞扬。朱惠勇说:“我写书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弘扬水乡桥船文化,让下一代了解这些已经消失的东西。目前正在写一部《杭州西湖船》,德清融入杭州应该是多渠道、多方位的,既要有经济产业、医疗事业的对接,也要有德清土特产供应杭州、交通轨道联接,文化交流等等也是需要的。只要还有体力,就永远不会停下手中的笔。”

作者: | 记者 王福田 文 李杰 图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