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记者走过新市镇健康路清风桥边,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这香味来自桥堍的烧饼摊。
走到摊前,只见烧饼师傅正用一把大火钳从烤炉内戗下烧饼并取出,色泽焦黄,冒着丝丝热气,香气钻鼻,令人垂涎。记者禁不住买下两个,咬一口,面香、葱香、芝麻香、肉香混合在一起,来不及多嚼,急咽入肚中。终于又尝到了老底子德清烧饼的味道。
烧饼师傅叫章根祥,他与妻子在清风桥旁做了38年的烧饼。章师傅说,他做的是蟹壳黄烧饼,是地道的德清烧饼。为何叫蟹壳黄?章师傅解释说,烧饼制作成形后,在其表面涂上一层特殊配方的佐料,入炉烘烤就会在烧饼的表面形成蟹壳一样的颜色。当然,颜色只是蟹壳黄烧饼的样子,味道才是它的特色,与众不同。
烧饼制作历史悠久,据考证,烧饼是汉代班超从西域传入的,《续汉书》记载:“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唐代就盛行了。直至现在,烧饼在中国大江南北都有。就德清来说,烧饼店摊众多,有缙云烧饼、武大郎烧饼、姜阿姨烧饼、叶青松烧饼等等,但大多来自外地,老底子的德清烧饼难得一见。
德清烧饼最早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史志上找不到,但这不代表古时候德清没有烧饼,史志上一般不会记录某种小食品。民间文史研究者的文章中有相关记载,在蔡剑飞老人写的《德清城区商业知见录》中,根据1947年6月统计,德清直街有烧饼店4家。《德清文史资料》第四辑中对解放前新市镇商店分布有统计,但是没有找到有烧饼店的记录,油条店和馄饨店到有好几家。难道那时新市还没有做烧饼的?应该不会,上了岁数的新市人都知道,解放前后新市街头有烧饼卖。原因可能是做烧饼工具比较简单,支一张桌子,生一只炉子,在路边一摊,就可卖烧饼,不一定要有专门的店面,因此没有以烧饼命名的店。
现在德清街头卖的烧饼,大多来自浙南、安徽,这些烧饼薄而脆,其味道主要靠馅,多肉重油,或夹杂其它重口味的东西,有的连芝麻都没有。而真正的德清烧饼吃的是其自身的味道,面粉中加点葱盐或葱油,洒点芝麻,很简单,入炉一烤,吃起来就已经很香。尤其烧饼面上那芝麻,叫人舍不得掉下一粒。如要有搭配,那就是油条,油条嵌烧饼是最佳搭配,那味道让人不能忘怀。在德清的历史上曾有过烧饼之类的很多小吃,可现在大部分消失了,有的只有在节庆或民俗活动中出现,摆摆样子。而烧饼,不需要扶持,却延续至今,仍然是老少咸宜,大众喜爱的小吃,可见烧饼对人们食欲的诱惑力之强。现在,新市镇章根祥师傅做的蟹壳黄烧饼,虽然也有变化,但还基本保留着老底子德清烧饼的特色,传承的是德清烧饼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