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一群中年男女来到武康永和休闲会所,他们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共同的感叹就是时光太快,一眨眼就老了。原来,这是原龙山玻璃厂的职工在三十年来的首次聚会。虽然龙山玻璃厂早就已经不存在了,但当年一起劳动结下的深厚友谊却一直没有淡化。
30年前,朱永芬是玻璃厂打气工。她回忆说,那时自己初中刚毕业才一年,就到玻璃厂当起了学徒工。虽然工资并不高,但当时出身农村的她参加工作就到乡镇企业上班,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虽然在工厂工作的时间不长,前后也就一年时间,但这一年却与厂里的小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碰到这些老同事,她就有说不完的话。
朱永芬的哥哥和嫂子也都是玻璃厂的老职工。30年前,虽然还只有20岁,朱永芬的哥哥朱永明就已经是厂里的锅炉工,还是厂里一班小青年的头儿。别看锅炉工看上去是个粗活儿,但对玻璃厂来说,却是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活儿:如果火太旺,玻璃就要报废;太弱,玻璃就融化不了。这一次的聚会,朱永明就是主要的组织者。目前朱永明在桐乡做围巾生意,正是在他的提议下,30年前的这帮兄弟姐妹才又重新聚在一起。“昨晚酒喝多了,今天说话都有点不利索了。”朱永明在电话中这样说。
说起当年的趣事,曾经在同一班组的两位搭档有说不完的话。因为当时的玻璃车间基本都是青年男女搭档,男青工挑料,女青工剪料。吴建平挑料,姚如英剪料。玻璃融化时温度相当高。但吴建平当时的技术不好,一不小心就把料挑错地方了,挑到了姚如英的大腿上,结果大腿立即被灼伤,结了很大的一个疤。想到这事,吴建平就端起酒杯,不好意思地再次向姚如英表示歉意。
正因为当年大家都年轻,还成就了许多对鸳鸯。“很有意思,当年在厂里找对象结了婚的,基本都一直保持着蛮好的感情,没有一对离异。”朱永芬说,吴根弟与杨爱娣,小良与小英,永明与慧娟,宝忠与小仙,建根与阿惠,还有好多对名字已经叫不上了,但他们的关系都很融洽。良好的关系都是当年在工厂里一起劳动打下的基础,非常难得。吃了饭,唱好歌,大家一起握手告别。告别时,大家互相嘱咐要保重,年过半百的人虽然很多已经不再出来活动了,但每年的2月19日都一定还要再来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