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虽然离清明节还有些时日,但是在新市镇孟溪村,这里的农妇们善于抢占时令的先机,挖野菜、揉米粉,烙圆子,做起了芽麦圆子。这些芽麦圆子当晚新鲜出炉,次日就会被马不停蹄地送到武康,尝鲜的食客络绎不绝。“微信上才卖了四天,每天能都卖出近四百个芽麦圆子,还欠着不少人的货呢。”顾红梅早年从新市迁居武康,多年来对家乡的味道念念不忘,她说芽麦圆子是她童年的记忆,这一口她好了三十多年。
昨天,记者在顾红梅的家中看到:桌上叠满了一盒盒用塑料盒装成的芽麦圆子,边上的纸箱里也塞得满满当当。顾红梅说,这些都是出自她在孟溪村的姑妈胡春娥之手,比起赚钱,这位60多岁的农村妇人更希望传承芽麦圆子的传统做法。借助发达的网络和交通,以前只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芽麦圆子,如今能跨越30多公里走进家家户户。
边吃着芽麦圆子,顾红梅的思绪回到了童年时光。“小时候,一到清明时节长辈们就会做芽麦圆子,对于我们来说,那是终于盼来了‘撒野’的好时机,村里的孩子们都会相约一起去田间地头挖一种叫‘棉线头草’的野菜。”顾红梅说,那是只有万物复苏的时节才能见到的野菜,非要嫩芽的时候将它摘取才好吃。
回到家后,孩子们会争先帮着长辈们“打下手”,他们娴熟地清理着野菜上的杂草,而此时的土灶头里噼里啪啦的柴火已经映红了膛炉。将洗干净的棉线头草放进沸水中煮烂,一股清香立马在厨房里四溢开来。顾红梅说,千万别把煮棉线头草的水扔掉,还可以派用场。
准备就绪,芽麦圆子就要进入制作的工序。因为一道道工序多而繁琐,于是在顾红梅的记忆里,乡里乡亲都会聚在一起做芽麦圆子,大家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其说是在做美食,不如说那是在过节。
用糯米和晚稻米按4:6的比例掺和在一起,混着棉线头草、适量的白糖开始反复揉捏,在这过程中如果米粉团微干,可加入刚才熬棉线头草剩下的水。“如果加白开水,会冲谈芽麦圆子的味道,颜色也会变淡。”没有教科书,顾红梅说这都是老一辈留下的智慧。
一般的圆子冷了会发硬,但是芽麦圆子却还能保持软糯,这得益于当地人另一种智慧——将麦芽粉放进圆子里。顾红梅说,可不能一股脑儿地加入,得边揉米粉团边撒入麦芽粉。
揉捏完的米粉团呈淡绿色,中间留一个洞,成了一个个桶状形,放置灶头上,蒸的时候以便均匀受热。米粉团蒸熟后,农妇们会放入豆沙作馅料。顾红梅介绍,如今生活好了,芽麦圆子还有核桃馅、花生馅等,物尽其用,全按食客的口味来变化。
说到这里,这芽麦圆子还差最后一道工序:烙煎。顾红梅说,这时候土灶里的柴火要发生变化,刚才是用生柴猛火,现在换做稻草温火。顾红梅说,芽麦圆子简单、朴质,对她而言蕴藏着道不尽的家乡味道。“现在我们会多采一点棉线头草,甩干水放进冰箱保存,无论什么时候想吃了就自己拿来做。”顾红梅说,虽然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芽麦圆子,但这个时节仍然是品尝它的最佳时间,再过上半个月,去新市便能在街头巷尾听到叫卖芽麦圆子的吆喝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