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20年坚守传统技艺
www.dqnews.com.cn 2017-02-19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新市药王路一间不起眼的店铺内,店主姚林泉从晾画板揭下晾晒好的国画。只见他把画面朝下平铺案上,再细细打上蜡。因为纸比较薄,稍不小心就可能把画弄伤。

  而同样的一双手,在20多年前接触的是锯子、凿子等工具。回想起从木匠转行到裱画匠的决定,今年68岁的姚林泉说自己并不后悔,传统裱画这碗饭,要做到做不动为止。

  “老姚,你空了帮我把这幅字裱一下。”从武康而来的顾客老李轻车熟路地走进仙潭画廊,冲着在里屋裱画的姚林泉说道。“武康现在大多画廊都换成了机器装裱,而姚林泉还坚持传统装裱。他的手艺我信得过,所以宁可赶一趟新市。”老李说话带着新市口音,“我们认识很多年了,不然他开在这个地方哪里寻得着?”

  与姚林泉相熟的人,都很感叹他的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末,姚林泉在德清三中做木工。很多人纳闷,学校为什么会招木工。1988年从德清三中毕业的俞先生回忆,学生时代时用的都是木制课桌椅,桌腿、凳腿坏了都得找木工师傅修。就是在学校做木工的这段时间,姚林泉和书画、装裱等结下了缘分。

  当时,学校一位美术老师拜托姚林泉把学生的画拿去装裱。而新市没有手工装裱的画廊,最近得赶到双林。姚林泉坐车到了双林,十几辆三轮车围上来拉客。他找了一位当地的车夫,说要去双林最好的画苑。第二次,又用了相同的方法。巧的是,两位车夫都把他带到了墨河画苑。

  自此之后,姚林泉就认准了这家画苑,并且慢慢地和裱画师沈林江熟悉了。沈林江科班出身,在江浙沪一代很有名气。其事迹先后收录《中国书画装裱艺术人才大观》等典籍。著名书画家李苦禅赞其“致力书画”,著名书法家任政称赞其装裱技艺“巧夺天工”。

  除了木工,姚林泉还在新市健康路开过装潢店。但让旁人不解的是,做了几年之后,姚林泉放弃了赚钱的装潢店生意,而是开起了画廊。“老姚开店算早的,是新市镇上的第二爿装潢店。”老李对记者说完,又转向姚林泉,“你要是坚持到现在,老早就赚上500万了吧?”

  姚林泉笑着附和,“那是当然啊。”于他而言,传统装裱不止是谋生之道这么简单。日出日落,无言的字画相伴左右,只有打心底喜欢才能坚持下来。有一次,姚林泉的手指不小心被切割机划伤,他去医院简单包扎之后立马开工,一天也没有休息。平时为了节省时间,午饭都是姚林泉的妻子在家做好了之后拿到店里来的。裱画匠也是一门靠老天爷赏饭吃的行当。天气好时,大大小小的晾画板晾画一字铺开,天气不好时,只好耐心等着。传统手工的裱画,急不来,一幅作品的装裱需要几十道工序,全部裱完需要四五天。如今,对于这一繁琐的工艺,渐渐被便捷的机器装裱取代,但姚林泉总觉得,手工装裱让字画有了温度,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作者: | 记者 虞高岚 通讯员 俞大庆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