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年前盘点六大常见骗术
www.dqnews.com.cn 2017-01-26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传统”对于骗子来说也一样。临近春节,骗子们也“加班加点”活动起来,企图过年前再“捞一把”。

  “防人之心不可无,有些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有些可能发生在外地,但只要留心,也许骗局就在你身边。”昨日,记者从县公安局了解到,过年前由于资金流动频繁,加上骗子集中作案,市民极容易上当受骗。警方通过我县及周边地区常见骗局,选取了最常见的6大骗术,提醒市民不要上当。

  骗术一

  发送手机木马病毒

  2016年12月,在德清工作的广西小伙王某用辛苦打工攒的钱帮父母买了两张机票,希望能与父母一同在浙江过年,可就在飞机起飞前一天收到短信:因飞机机械故障不能正常起飞,请及时与我航空公司客服联系办理退票或改签。王某拨打了对方电话,在对方指导下,通过ATM机操作转账20元的改签费。对方询问其银行卡内余额后,要求其在ATM机上输入“10000”的验证码。小敏输入后发现卡上1万元被转走,才意识到被骗。

  警方提醒:打开短信链接要谨慎 中奖信息、退改车票、机票信息、或子女学校信息更改等信息,从警方接触到电信诈骗案件中,因点开信息链接导致个人财产损失的情况,是电信诈骗中比较高发的一类案件。因为一旦点击该短信内的链接后,手机即自动下载运行病毒程序,获取手机上绑定的淘宝、支付宝甚至是银行账号信息,直接将账户内钱款转走或消费。对此警方提醒到,对于所谓的“官方单位”发送的信息,一定要仔细核实,打开短信链接要谨慎。像航班信息短信,应先仔细辨认短信来源,并核对航班号、目的地、取消原因等信息。此外,市民订购火车、汽车、飞机票时也应去官方网站,订票后应及时确认,以免耽误行程。

  骗术二

  冒充亲友借款诈骗

  去年6月29日,我县乾元镇万某的QQ上收到其小姐妹(为案犯伪造的与事主真实小姐妹一模一样的QQ)发来的信息,称有人要向她借7万元钱,想通过事主给对方汇款,称这样借钱比较容易拿回来,并称会先将7万元钱打到事主银行卡上。之后案犯向事主要了银行卡号后称已将7万元钱汇到该卡上,并发了一张截图给事主,截图显示已将钱汇入事主的银行卡内,但因为跨行转账要24小时后才能到账。事主信以为真,将钱汇到了案犯指定的账户,被骗7万元。

  警方提醒:自身信息注意保护 网络通讯过程中涉及汇款、转账的,必须当面或电话联系对方,确定真假。同时,在使用网络通讯工具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特别是与陌生人的交谈中切忌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信息或者学校信息。不要盲目点击QQ群、微信朋友圈内发布的网络链接,特别是陌生成员发布的信息,以减少被盗号的可能。

  骗术三

  冒充企业老板借钱

  “领导”来电,叫你第二天去办公室,但等你到他办公室之前,再次打电话向你借钱。或是通过QQ、微信、电子邮箱等通讯方式冒充企业的老板,再以老板的名义发信息让财务人员汇款。警方多次接到“领导”借钱、转账为由的诈骗报警,由于“领导”能完整说出你的身份,不少市民上当。经调查,骗子在行骗前先冒充人事部门人员,以核对信息为由摸清受害人身份,随后再以“领导”口吻行骗。

  警方提醒:“领导”来电不妨核实一下 骗子巧妙利用普通人对上级的敬畏心理,不敢去核实领导情况进而行骗成功。警方提醒市民,接到领导电话时,尤其陌生号码自称领导的,不要盲目听从对方指令,保持清醒,通过正确渠道核实人物身份、电话号码及事情真伪。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保护自己个人信息,防止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工具。

  骗术四

  冒充部门采购货物

  2016年4月,犯罪分子先冒充德清武警中队领导打电话给德清某供货商谢某,称要送一批大米到福利院,并与福利院联系了送大米活动,在三方沟通相识后,犯罪分子提供给谢某另一家供货商的电话称需要同时采购另一样事主没有的货物,让事主自己联系,事主在联系该供货商后被以交定金、预付款等名义骗走钱款。

  警方提醒:谨防连环诈骗“陷阱” 此类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信誉度很高的部门为依托,骗取经营者的盲目信任,经营者在不了解委托方和生产商的情况下,被眼前的经济利益所迷惑,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在此,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在接到投资信息时,不要主观认为商机稍纵即逝,一定要查清委托方和生产商的基本情况,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可以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咨询,以免上当受骗。

  骗术五

  相亲对象借手机

  过年过节,父母亲友“催婚”也成了大龄男女青年最头疼的事,但面对相亲交友,也应多留心。去年中秋节期间,家住武康的李先生便通过网上婚庆公司认识女子小霞,经过网聊,李先生对女方感觉不错,没有多想的李先生决定约其相亲。

  双方见面后,李先生与该女子相谈甚欢,随后女方提出手机没电了借李先生手机打个电话。李先生二话没说把手机送到对方手上。小霞拨了号码后,边说边走进了女厕,谁知道进去1小时也没出来。李先生委托他人进去后,发现没有女子的身影,方意识到遇到骗子,赶紧报警。

  警方提醒:陌生人借手机不能离开视线 遇到陌生人借手机一定多留个心眼,手机被对方拿走后要跟在左右,否则一个转身手机就可能没了。而利用相亲等手段迅速与自己拉近关系的人也要多留意,谨防上当受骗。

  骗术六

  领奖先交“公证费”

  去年10月,家住禹越镇的市民孙先生在回家路上见到一个纸袋,打开一看,纸袋里面竟然有张写着由中国彩票管理中心监制的刮刮卡。孙先生把奖卡刮开,上面居然中了28万元。孙先生立即按刮刮卡背面的联系方式,希望尽快领奖,却被告知领奖需交“公证费”2000元。为了领取大奖,孙先生立即按照电话提示汇了钱,一个月后发现奖金迟迟未到账,这才发现上了当。警方提醒:天上掉下“馅饼”必有诈 无论是短信、电话还是刮刮卡,中奖骗局层出不穷,但并非没规律。收到中奖信息时,要求“中奖者”先汇款的定是骗局,市民千万不能信。如若不能分辨真伪,报警求助是最好的方法。

作者: | 记者 俞晓勤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