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废料打造木艺“微世界”
www.dqnews.com.cn 2017-01-24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在洛舍镇沿河村西白龙潭,隐居着一位能工巧匠,他不仅懂机械、会木工,还会拉二胡陶冶情操,可谓能文能武,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就是今年70岁的吴法根。

  多面手的退休生活

  踏着青石板路面,穿过烟雨长廊,洛舍镇老轮船码头的斜对面就是他的家,这是一幢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屋内不时响起“嘎吱”的推门声,就像记忆中外婆家的老屋,让人分外亲切。园内一盆盆鲜花为这个沉闷的冬天增色了不少,吴法根正在里屋打磨材料。

  吴法根是位多面巧匠,这也是大家公认的。但要论他当前最感兴趣的,应该要数手头的木工活,“当初退休后,他也只是为了找点事情做做,没想到几十年不做木工了,现在还能做得这么好!”吴法根的老伴在欣喜之余,也由衷地为他的多才多艺点赞。

  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老吴放下了手中的活,“这些都是我闲下来,打发时间做的,没想到受到了这么多朋友的喜欢,我也很高兴。”老吴告诉记者,重拾木工活也是近两年的事。

  据老吴介绍,他15岁开始跟师傅学习木工,严师出高徒,短短两年的时间,老吴通过勤学苦练,学得了一身本领,他做的东西精巧细致,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遗憾的是,他没有继续这个行业,而是在工厂当起了机械工,这一干就是几十年,一直忙到了退休。60岁从机械厂退休后,他最开始迷上了二胡,其间,他还购买了教材跟着学习,转眼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他爱好更广泛了。

  废物利用制精品

  走进老吴的家,用来做装饰品的石磨、摆放在柜子中的多宝阁、用来放牙签的木罐等等,林林总总的物品随处可见,这些精致的东西全部出自于老吴的巧手。“正巧去朋友的红木家具厂玩,发现这些剩下的边角料都没什么用,我就想废物利用一下。”老吴有着做木工的功底,做些简单的改造也不难。

  记者看到,他所有的木艺品材料均是红木,和市场上其他材料的木艺品相比,自然多了几分韵味。“你看,这个牙签盒就是拿边角料做的。”记者接过他制作的第一个成品,乍一看它只是一个10厘米宽的小木盒,谁知盒内“机关重重”,老吴巧妙地在盒内设置了缓冲,并将盛牙签的小盒和开口处做了衔接,所以只要一打开盒子,牙签就能自动往外伸,取用特别方便。

  从一个小小的牙签盒身上,不仅看到了老吴的技艺不减当年,还看到了凝结在上面的智慧和用心。“刚开始做的时候比较生疏,一天只能做一个,现在一天能做三个。”老吴笑眯眯地告诉记者:“每次家里来朋友,他们看着喜欢,我都会送给他们,这样我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靠近天井的一个角落,便是老吴的工作台,打磨机、锉刀,应有尽有,只要老吴看到的,他都能借助这些工具,用自己的巧手制作出来,无论是白鹤还是石磨,生活中任何物品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俨然是木艺的“微世界”。

  兴趣难用金钱衡量

  “玩这个就像在搭积木,只要把每个零部件精确到位,慢慢打磨,就不会有太大偏差。”上个月,老吴又完成了一件山水主题的制作,前后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有人想出价钱买下,老吴却不愿意卖。“我做这个纯粹出于兴趣,没想过要做商业销售。”

  “只要自己感兴趣,花再多的时间都不觉得浪费。”老吴这样看待这件事,同样他的兴趣也得到了老伴的大力支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兴趣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成就感,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看到老吴就这样,每次在老吴专心制作的时候,身旁的老伴总是默默地守在一旁,当有新品“出炉”时,老吴高兴得像个孩子,老伴也会开心地拿着他的作品和左邻右舍分享,如果有人喜欢这个作品,他们也会大方地赠送。 离开时,老吴还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已经想好了下次创作的主题,因为洛舍和钢琴有着不解的缘分,他想着下次尝试制作难度更高的钢琴,用木艺品的方式来展现洛舍的这些元素。

作者: | 记者 陈健 通讯员 沈海霞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