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邓丽君的一曲《小城故事》,描绘了小城美好的生活状态。
小城镇,一头连接着城市,一头连接农村,是城与乡的纽带和战略节点。曾几何时,小城镇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路乱占、车乱开、摊乱摆、房乱建、线乱拉的“集镇病”;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杂物乱摆、衣服乱晒、广告乱贴的“农村病”;还有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小城镇失了美丽,少了味道。
2016年9月,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号角吹响。我县迅速行动,在已开始的“美丽城镇”建设基础之上,全面启动以“一加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现在,小城镇变了模样,外有形象,内有气质,续写着一个个更加精彩的小城故事。
规划中的“一镇一品”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我县没有选择千篇一律的复制模式,也不搞“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而是坚持规划设计引领,定位“有文化、有产业、有个性”,循序渐进、科学建设。
作为“老县城”的乾元镇,遵循“见山望水、文化传承、统筹民生”三大原则,注重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深挖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打造了一条条特色街或风情小弄,并大力修缮古迹,保护文化传承。
作为原生态的江南水乡古镇,新市镇科学合理地进行古镇开发。将在现有景区南边、京杭运河北侧,新开发三个半岛,扩大古镇的景区范围,同时建设停车场、游步线、游客集散中心。未来的古镇将更适游可游。
西部的莫干山镇,将海派风情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借整治建设提升休闲旅游、文化创业、户外运动三大产业,启动了庾信北街立面改造,沿街房屋砌青砖、盖黑瓦、窗台点缀铁艺花架,一派浓郁的民国风情。
集“中国钢琴之乡”、“中国木皮之乡”于一身的洛舍镇,将钢琴、木皮产业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巧妙融入其中,使这座小城镇更富特色和韵味。
“各有特色,各有味道。”县建设局局长方凯感慨,很多镇(街道)通过整治改造后发生了大变化,老百姓拍手叫好。
整治中的标本兼治
整治路段和区块的管线经过地埋和整理后,“蜘蛛网”不见了,狭窄的里弄小道,违章建筑拆除后,道路拓宽了;坑坑洼洼的路面,换成了新的青石板路;陈旧的房屋,改造成独具江南韵味的黑瓦白墙,里弄管道还实现了雨污分离……乾元镇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注重“面子”,更注重“里子”。
对于这些,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现在整治后,环境这么好了,本来我的子女都劝我把房子卖了搬到武康住,现在是叫我搬也不搬了。”乾元镇丁家横弄住户张明泉笑着说。
围绕治脏、治乱、治差三大领域,我县在环境卫生、城镇秩序、镇容镇貌等方面整治上下大气力, 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标本兼治成为频繁出现的亮点词汇。
在洛舍老街区,8亩多的老仓库经过彻底整治,拆除了违章建筑,即将变身为市民广场。
街道整治涉及50条城镇道路;“道乱占”涉及48条主次干道整治点;“车乱开”涉及89条主次干道整治点;“线乱拉”涉及341条主次干线电力线路整治;穿小城镇公路“道乱占”整治道路26条,长约80公里,整治点189处;整治“低小散”问题企业84家,作坊272个……力争“一年有形象,三年大变样”。目前小城镇综合整治中230个具体目已竣工178个。
特色中的生机活力
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不光光是修一条路、造一个公园这么简单,而是要真正做好产业融合、文化融入的文章,否则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可能变成一座“空心”城。
莫干山镇现在有两多:平时工作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多;节假日,世界各地的游客多。
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莫干山镇非常注重文化业态和商业业态的提升与融合,通过利用闲置资源,成功打造老车站交通历史馆、民国图书馆、莫干黄郛农村改良展示馆、美丽乡村VR馆等文化馆群,延伸文化产业链。
整治成果正化为丰盈的经营成果。吸引了郡安里·君澜度假区、裸心谷、法国山居、香溢生态园、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等一批精品项目成功入驻,开办全国第一个民宿学院,辐射带动了周边商铺、餐饮业以及农家乐的发展,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叶子”就这样变成了“票子”。去年,该镇财政总收入1.008亿元,比2015年增长21%。2017年,莫干山镇还将集中力量打造一条浪漫小资的“阜溪水街”。号角嘹亮,奋力前行,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后的美丽城镇,与美丽县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一幅迷人的美丽诗意大画卷正在德清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