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战友四十周年联谊会
40年前,在德清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他们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怀揣着青春的理想,带上亲人的勉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军旅生涯,聚集在北国冰城松花江畔,在空军原第一航空学校(哈尔滨)实现了当兵的梦想。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当年满腔热血的青年如今已成了鬓染银丝的老人,当兵三年后战友们各奔东西,但那一曲嘹亮的军歌唱过就一辈子忘不了,那一段青葱的军营生涯经历过就时刻在脑海闪现。40年后,战友傅新义、李兴根、王宝法等人发起重聚首的倡议,筹备了一场入伍四十周年的纪念日活动,那一段火热的历史又展现在了眼前。
挥别亲人来到哈尔滨
1977年1月5日的寒夜,当时的城关镇德清剧场外灯火通明,篮球场上集结着一群穿上戎装的热血青年,周围是父老乡亲们惜别的目光。
22岁的傅新义是队伍中的“老大哥”,已踏上工作岗位6年的他,在接到征兵号召时,毅然放弃了一个月37.5元的高工资,“当时征兵的年龄要求是18至22周岁,我从小就有当兵梦,再不报名,恐怕这一辈子都无法实现了。”简单的理由给了他选择的勇气。
经过体检、政审后,180名德清男儿站到了城关镇东门城桥的河岸边,那是与亲人最后的告别地,轮船的轰鸣声从此拉开了人生的序幕。站在桥头的年轻人早已泪眼朦胧,看不清亲人的脸庞,只听得岸边告别呼喊声此起彼伏。
凌晨时分,当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踏着沉重的大头鞋出现在杭州军人中转站时,周围市民都用好奇的目光欣赏着。“那是去北方的兵。”伴随着人群中的议论声,战士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坐上了一列长长的灰色闷罐军用列车。
去哪儿?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好男儿志在四方,列车一路向北,跨过长江,越过黄河,穿过中原大地,缓缓驶过唐山大地震的废墟。旱地、毛驴、村庄、马车……车窗外的一切都是如此新奇,景色越来越白,气温也越来越低。
渐渐地,车厢变成冰箱,跺脚声开始不断,两天两夜的奔波,行程两千多公里,终于到达目的地哈尔滨。夜幕下的哈尔滨寒气逼人,这群从南方来的青年还未正式踏入军营,就要面临第一个考验:寒冷。“据说,我们是那个年代走得最远的一批德清兵。”战友赵华回忆说,由南至北,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人生第一次长征。
德清男儿屡获嘉奖
“早餐是两个馒头一盆汤,中饭是高粱米。”战友王晓春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还没从严寒中适应过来,就要面对吃的难题。南方和北方的饮食差距太大了,加上思念家乡,不少战士捧着饭碗发呆,甚至哭了,抹去眼角的泪花,新兵连的生活正式开始。
早上天不亮就出操训练,叠被子、打背包、学敬礼、练步伐、擦枪、瞄靶等成了大伙训练的日常,要知道这都是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温下进行的,可让这批南方来的兵挨了不少苦。但是再寒冷,战士们也没退缩,怀着火热的豪情,一个月后他们开始渐渐适应北方的生活。
新兵连集训一个月后,战友们都被分到了各个连队,在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的地勤、后勤、机关、教学等几十个专业岗位上,都留有德清男儿的身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的战友待了三四年,有的一待就是几十年,他们为保障“轰五”飞机翱翔蓝天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
多人在飞机日常维护中发现重大故障以及为保障飞行安全而立功,数百人次获得嘉奖、优秀义务兵等荣誉,为家乡争了光。
战友情义永不忘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近日,在国贸花园酒店举行的哈尔滨第一航空学校德清籍战友大聚会上,一首嘹亮的《解放军进行曲》唱得大伙激情澎湃,面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大家站得笔挺,那熟悉的歌曲、熟悉的脸庞,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红年代的绿色军营。
出席聚会的战友除了德清本地外,还有来自上海、南京的部分战友,有的在各级机关和部门工作,有的还继续在部队工作,有的已退休在家享受着天伦之乐,大家争先发言、诉说衷肠,杯觥交错中,传递出战友血浓于水的真挚情谊。如今,当年的小伙已经都是花甲之年。“当时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大多数人也买不起摩托车,各奔东西后渐渐疏远了。”战友们纷纷表示,日落西山人未老,通过这次聚会,大家将再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继续抒写人生绚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