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版画家陆放
坐落在余英坊的陆放艺术馆于12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悠悠水乡、魅力山河、烟雨西子和莫干山情四个展出区,赢得了不少德清市民的点赞。在风景优美的余英溪畔,德清“陆放艺术馆”与“俞平伯纪念馆”比邻,作为一个名人的专题馆,无疑又留下了一座崭新的意义深远的文化坐标。
1932年,正值中国局部抗战兴起救国存亡之际,也正是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发起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之时,陆放出生在江苏昆山玉山镇,他就是现在享誉世界的著名版画家。
1967年12月,他以《工农兵画报》记者身份到雷甸采访后,近半个世纪与德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在耄耋之年将自己60多年、日日夜夜创作的323幅版画精品、原版、手稿,全部捐赠给德清,安放在余英溪畔的“陆放艺术馆”里。
德清是我的第二故乡
“昆山与德清的交际很多,唐朝诗人孟郊与昆山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亲孟庭玢曾任昆山县尉。孟郊写下的《苏州昆山慧聚寺僧房》和后来张祜的《马鞍山慧聚寺》及王安石的两首次韵和诗,并称为‘山中四绝’,成为艺林佳话。”
“现代著名作家俞平伯是从小听昆曲看昆戏长大的。他爱昆曲,成为了昆曲研究专家;不仅仅是昆曲爱好者,还是昆曲活动组织者。”
讲述了孟郊、俞平伯两位德清名人与昆山的渊源之后,陆放话题迅速转到自己身上。“德清从古至今都是富庶之地,近50年来,我无数次到过德清,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记得是1972年夏季,浙江省文化厅和美术家协会组织‘全国美展创作’活动,我在莫干山上生活了一个多月。”回想过去的岁月,陆放说:改革开放前期,处处呈现出蓬勃的景象,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带领学生到湖州乡下写生,或者参加农村文化工作队,菱湖、钟管、新市等江南水乡都短暂停留过。正是长期对江南水乡的深入观察、体验、研究,有了真感受,动了真感情,把握了江南的本质美,陆放才创作出了无数动人的艺术作品。
2009年6月20日,由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德清县委宣传部主办的“秀色江南——陆放水印版画展”在德清举行,首次展出了一组德清题材“名山·湿地·古镇”的系列版画作品共分6幅:《莫干山旭光台》、《雅居莫干》、《月照下渚湖》、《下渚湖之晨》和《江南古镇》、《古镇雪景》,它们分别为德清县的山水和人文景色留下了艺术的注脚。一位文化人士观看展览后认为:“陆放版画的艺术之美与江南之优雅完美融合,恰如一粒水晶球折射出现实世界的千变万化。”
2011年11月28日,陆放版画藏书票馆在庾村开馆,莫干山麓又增添了一道古典又现代的人文风景。
2015年10月29日,陆放决定把他创作的300多件作品无偿捐赠给德清县,新建一座精致的《陆放艺术馆》。
甘为德清文化添魅力
“德清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莫干山是江南第一名山、下渚湖滋润着这片土地、新市是东方名镇。”陆放对德清的热爱发自内心,不仅赞颂大自然的美好,更深刻认识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他说:通过阅读防风文化、游子文化、“瓷之源”、“前溪歌舞”等乡土民情,不仅令人产生江南水乡烟雨轻岚的审美感悟,更传递出这个地方宁静祥和、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陆放艺术馆”与“俞平伯纪念馆”同处余英溪北岸,相互为邻。两幢建筑风格相近,同为粉墙黛瓦,都是艺术大师的个人专题馆,但参观欣赏却需要不同的方式。“正如欣赏音乐、戏曲是用耳朵听的,阅读俞平伯的文学作品需要用脑袋理性思考的,而观看我的版画是用眼睛认知的,从眼睛感触,然后达到心灵的愉悦。”陆放说:德清地理环境奇特,山水具美,气候温润,柔水绕新市,中隐下渚湖,西幽莫干山……这些无不散发江南灵秀、德清神韵的鲜活和风情,无论是月夜、雨中,还是雾里、雪后,用版画表现后都会有特别的气韵。难怪欣赏陆放的画,总觉得画中有诗,意趣盎然。“法国巴黎有各种各类的馆,一事、一物、一张画、一个人等等都可以是一个馆,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浪漫之都。不同于展销会,艺术馆需要慢慢参观欣赏的,总是给人带来恬静的。”陆放深情地说:“我们国家在建设各类文化展馆中刚刚起步,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多。德清上下都比较重视,近年来创办了许多专题馆,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也提高了人的文化素养。在德清文化事业发展道路上,我甘愿在这片沃土上栽种自己的种子,相互映衬,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