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6年元旦结婚,到明年1月1日,86岁的潘关桥和82岁的杨衍霞已经携手走过61年。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两人,也迎来了“钻石婚”,彼此早已是对方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那部分。如今,他们的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早已成家立业,四代同堂,其乐融融。韶光易逝,俩人用一辈子诠释了什么叫“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无悔奉献
乡村教育30多年
“你看,这是他年轻时候写给我的诗歌。”杨奶奶从书桌底下翻出了早已泛黄的信纸。从丽水遂昌一路辗转到德清,当中搬过6次家,前不久整理箱子时翻出的信件,她仍视如珍宝。岁月的痕迹爬上了杨奶奶的脸庞,但潘爷爷的眼中,她始终是那个温婉恬静的小杨。
杨衍霞说,1953年,经表舅介绍,在小学教书的她认识了在遂昌县政府工作的潘关桥。
“他话不多,一脸书生相,儒雅文静,文采不错。”杨衍霞说,俩人结识后,潘爷爷就经常给她写信,还写诗歌,字里行间满溢着真挚的情谊。
1959年,潘关桥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基层去锻炼,他选择和杨衍霞一起去乡村教书育人。在机关单位里擅长出黑板报、画画的宣传积极分子到了乡间的讲堂,安心地和妻子一起在乡村教书育人。
“我们爬山越岭,住祠堂庙宇、砍柴种菜,煤油灯下批改备课,都是难忘的回忆。”妇唱夫随,小日子过得清苦,却也幸福,不知不觉俩人默默地在基层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多年。“一代又一代,很多学生长大成人,他们的孩子又成了我们的学生。”令两位老人欣慰不已的是,经常有学生带着家乡的特产从遂昌特意赶来看望他们,心里暖呼呼的。
志趣相投
书画作品屡获荣誉
走进两位老人位于武康嘉华国际的家中,一股浓浓的书画气息扑面而来,书房里摆满了老人的获奖证书。“我们俩都喜欢画画,他是画写意的,我是画工笔的,在家里经常在一起创作。”杨衍霞笑着说道,不善言辞的潘爷爷则转身从柜子里赶忙翻出了好几册俩人的书画作品集。
翻开这一本本的作品集,全是两位老人潜心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气宇轩昂的大作,还是秀气灵动的小植物,亦或是栩栩如生的人物绘画,每一个笔触都藏有生命力。俩人的书画作品经常应邀参加书画展览,引得书画迷们连连点赞。他们还出版了夫妻书画集《桥映霞辉》,向北京奥运会献礼。前不久,夫妇俩还一同获得了国家一级美术师的资质证书,“我们获奖的作品还被国家收藏了。”杨奶奶兴奋得像个孩子般。
虽然俩人都上了年纪,但是文化活动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来到德清后,俩人迅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加入了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举办书画艺术展,和其他书画爱好者共同切磋,互相点评,乐在其中。除了画画,潘关桥还会拉二胡,杨衍霞则喜欢唱越剧,一唱一和,琴瑟和谐。
书香门第
纯良家风代代传
潘关桥和杨衍霞共养育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深受他们的影响,家里不少成员都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儿子是高级工程师,孙子在北京读博士,毕业后在中科院工作,小女儿是中国美院的硕士,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小女婿是浙江大学的老师,第二个外孙女在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当老师。
谈起家风,杨衍霞打开了话匣子:“和老潘结婚这么多年,从来没红过脸,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是非得‘棍棒底下’才能成才,要好好和孩子们沟通,以理服人。”所以在他们的家里,一直以来氛围就是和和睦睦的,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兄弟姐妹互帮互助,晚辈听话、孝顺。2006年,俩人跟随孩子定居到了德清,一眨眼已当了十年的“新德清人”,对于德清的变化,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底。“你看,刚才中央电视台还在放钟管镇五水共治的新闻,德清名气真是越来越大了。”两位老人说,能生活在这么山清水秀的环境里特别幸福,他们的心愿很简单,在未来的日子里,过好在德清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