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耄耋老人新编戏剧《防风王》
www.dqnews.com.cn 2016-12-20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家住莫干山镇筏头老街的王凤鸣老人今年83岁了,但一直笔耕不辍。近日,他和朋友程建中合作,根据家乡神话传说撰写了戏剧《防风王》。

  戏剧剧本《防风王》共七出,讲述了德清史上防风氏“斩魔除妖,治水兴利”的故事,也演绎了最后因奸臣挑拨被大禹误杀的悲剧。旁白、唱词均以大白话写成,通俗易懂。

  想把神话故事写成戏

  老人告诉记者,他自小爱好文学和戏曲创作,16岁时就是家乡文工团副团长, 60年代在基层文化站工作时,让他迷上了戏剧。退休后他先后自费出版了《凤鸣文集》、《凤鸣戏剧集》、英红三集《这方风情》、《这方水土》、《这方人事》。

  在创作英红三集时,老人接触到了家乡防风氏的神话传说。联想起琅琅上口的家乡戏剧,他便琢磨着把神话传说写成戏剧剧本。2011年,通过收集整理,老人初步完成了神话剧《防风王》。同年11月,湖州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专门召集专家,为剧本举办研讨会,为下一步的修改提出建议。“当时的市戏曲家协会会长程建中建议我不要把防风氏神化,要把他写成一个人。我很受启发,后来我们便约定共同改编创作这出戏。”王凤鸣这样说。

  通力合作撰写剧本

  2012年初,两人便开始了《防风王》的改编工作。为了把神话故事写得充实饱满,更接地气,两人花了两年的时间搜集查阅关于防风氏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我是德清人,对防风氏的神话传说比较了解;而程先生则是专业人士,对于定框布局、场景布置、动作设计等细致内容更加精通。”王凤鸣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两人便分工合作全身心投入到书稿写作当中。

  要把神话传说写得贴近生活,需要真实的历史故事,尤其是防风氏距今年代久远,四处搜集资料就成为必然。王凤鸣处处留心,书本上的一段话、老人们口中的一个小故事往往都能成为他获取故事的线索。平时一有时间,老人就会约上程建中,怀揣小本或步行、或骑车、或坐车到处奔波调查,足迹遍布德清各地,其间了解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2016年7月,经过多次补充修改,《防风王》终于完成。

  期待能在家乡唱起来

  “民间传说中防风氏是被大禹错杀的,但如何错杀却没有详细的记载,为了获得信息,我辗转找了好多资料。”老人介绍说,通过多方调查,他在剧本中详细描述了防风氏被错杀的原因。

  大禹要铸造九鼎,命令防风氏搜集青铜,防风氏为了把青铜留下来铸造治水工具迟迟没有上交,这是第一个原因;大禹手下的大臣伯益想要拉拢防风氏造反,防风氏不肯,伯益便诬陷防风氏不交青铜是为了造兵器造反,这是其二;大禹治水靠疏导,而防风氏治水则是疏堵结合更加合理,这引起大禹的嫉妒这是其三。王凤鸣对剧本中每一个故事的来源、内容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语气中透露着成就与满足。“如果能看着这出戏在家乡的戏台上唱起来,那就太好了!”采访即将结束时,王凤鸣还告诉记者,在他有生之年,他还将继续自己的创作之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作者: | 见习记者 张志炜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