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三治”绘就清净蓝
www.dqnews.com.cn 2016-12-13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五水共治让百姓从不愿、不敢靠近脏乱、黑臭的河边,到如今欣然乐意亲水。
 

碧水蓝天映衬美丽县城

 

  治水尽展“绿富美”

  三年来,无论是“清三河”行动、“一河一策”整治,还是拆除温室龟鳖棚、关停生猪养殖场,或者是河长制落实、长效化管理,德清坚持一路高唱“五水共治”旋律,不断探索长效治理,脚印踩得既稳又实。

  三年两夺“大禹鼎”,德清的治水成效显著。每一条经过治理的河道都成了全新的风景线,呼唤着几十年前的记忆回归,德清“绿富美”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咬定源头治理

  2014年,我县围绕“清三河”达标县的目标集中攻坚,53条“黑河、臭河、垃圾河”一河一策,全部治理完毕。其中,洛舍镇更是成为全县首个清三河达标乡镇。虽说“清三河”交了答卷,但并不是说治水就此停步。意识到这一点,三年间洛舍镇不断围绕深化“清三河”整治创新机制实现长效治理。

  治水汇报会上当面“挑刺”,去年洛舍镇在治水上尝试“揭丑亮短”,不再把问题“藏着掖着”或者会后开“小会”。这样的方式立竿见影,被“揭丑亮短”的河长脸上挂不住,没被“点名批评”的河长心里也有压力,日常工作更加细致。

  “清三河”整治提升作为我县治水工作最初的工作重点,一直延续至今。各镇、街道为了严防“摘帽”河道反弹,绷紧弦、迈开脚,勇于探索深入,打好这场持久战。

  今年乾元镇打响“清三河”巩固提升战,提升10条“清三河”的生态护岸、绿化美化等,将其打造成为示范河道;新市镇蔡界村试点党员五水共治“三三制”,将党员作为第三方监管,筑牢“治水护水堡垒”,为治水再加一道“保险”。

  新市镇蔡界村的新开河水杉摇曳、绿波荡漾,是出了名的“清三河”样板河道。过去因为生猪养殖和小作坊的污染而臭气熏天的样子丝毫寻不到踪影。河边的3家生猪养殖场经历了保留整治到二轮拆除,最终告别了河岸。村党总支书记沈炳泉说:“这3家养殖场在10月底全部完成拆除复垦,彻底解决了河道治理的后顾之忧。”

  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治水不能只治标不治本,要找到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于是,我县大力开展工业、农业整治,斩断污染源,尤其强势推进温室龟鳖棚拆除和生猪退养行动。

  今年我县已经实现全县温室龟鳖养殖“清零”;第二轮生猪整治扎实推进,年生猪存栏控制在5万头以内。

  早在2013年全县“五水共治”工作开展时,蔡界村的养猪大户沈锦荣就意识到养猪规模不能再扩大,便把本来打算扩张的经营规模投入了水产养殖。今年8月底他的养殖场全部拆除,沈锦荣正式向着水产养殖转型。“方法不一样,技术原理却是一样的。”沈锦荣发现养猪和养鱼之间有互通之处,融会贯通后养鱼照样也是收获颇丰。

  喜见吾水吾治

  如今,各镇、街道自发形成的“治水队”、“护水队”层出不穷,但河长的地位仍然无可取代。“河长制”的落实一直是我县“五水共治”工作的保障,各级河长担负着治水管水的职责,实地巡河、暗访督查,管好自己的“责任田”。

  今年以来,我县规定双月的第一个周六为“河长集体巡河日”,这一天全县各级河长全员出动,巡查所属河道,并将巡查情况统一上报至县治水办,再次强化了“河长制”的落实。

  与此同时,巡河方式正在不断升级,全方位、无死角的巡查模式逐渐形成。今年5月,雷甸镇就成立了全县第一个镇街“河长制”河道水质自主动态监测工作室;6月,我县“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正式启用,全县1237名河长配齐了治水智慧设备,全部河道实现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就在前几天,武康街道对丰桥港等河道清淤时,请来了无人机“帮忙”。

  难怪雷甸镇河长宋荣坤会说,引入科技手段助力治水,便是将治水监测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吾乡吾水吾治。近年来,我县在五水共治行动中,坚持全员治水全民共享。目前,“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正一步步优化,“五水共治”工作有效推进。

  治违换来“新天地”

  “三改”完成2434.742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206.7961万平方米,目前拆后利用率达92.02%。自2013年启动“三改一拆”工作以来,我县成绩单上的数字不断刷新。这些数字背后,是德清的日新月异,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是经济的蓬勃发展。

  家门口迎来新风景

  拆改释放红利、最大程度惠及老百姓是“三改一拆”工作的落脚点。

  城西这座老城,见证了城市发展。拔地而起的安置高楼,宽敞畅通的春晖街,崭新的春晖小学……历经三年多的建设,城西区块美丽蜕变,再也找不见当年“脏乱差”的影子,更是成为德清“三改一拆”工作最形象的注解。

  结合“三改一拆”,乾元、新市、洛舍等镇街今年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美丽城镇建设,打造美丽德清升级版,为居民所喜闻乐见。

  8月上旬武康街道最大的违建群拆除,这个位于104国道西侧、余英溪南面,占地面积达105亩的违建群曾经废品收购、加工经营户集聚,环境又乱又脏,拆违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舞阳街道也没落下,上月开始拆除隐匿在上柏集镇老街上的违章建筑。阜溪街道12月初刚刚拆除了时代广场内的违章搭建物,即将给今年街道小区违建整治工作画上句号。

  城镇如此,乡村也是这样。洛舍镇砂村村的上山头原本因为开矿,机组码头和宿舍平房随意搭建,机组污水加上宿舍的生活污水随便排放,让住在附近的村民苦不堪言。

  2014年,“三改一拆”推进到停矿后的上山头,共拆违、平整土地11万多平方米,违建的机组和宿舍终于全部被拆除。接着,土地复垦复绿了,污水管网埋进来了,河道清淤整治完成了,连柏油马路也修了进来。

  村民丁先生感叹,终于能带着小孙女在家门口欣赏风景、追逐嬉戏了。而这样绿水绕青山、黄土托绿草的画面,在这几年间随着拆、改、治的纵深发展,成为不少德清人打开门窗就能见到的风景。

  产业升级盼来转机

  “10月通过药品GMP认证后,我们立即投入生产,到今年年底,销售收入预计能实现3000万元。”浙江国新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质量总监方学兵说。

  国新中药是新市的“腾笼换鸟”项目,2015年9月落户德清工业园区,利用旧厂房重新划分改造,建设速度飞快,不到一年时间便具备了生产能力。项目总投资1.3亿元,将建设年产5000吨中药饮片项目,预计明年年产值可达3亿元,实现税利4000万元。

  转型升级,无破难立。一方面,违法建筑占据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这些违法建筑往往是低小散产业的聚集地,经济推力小不说,还大肆破坏环境。另一方面,大量新兴产业要来投资,却找不到宝贵的土地资源无法落地。

  “三改一拆”无疑为这个发展中的难题带来了解答,产业的转型升级盼来转机。我县大力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重点行业整治等工作,就是在为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条件。

  从2013年至今的“拆改建”中,一个个产业在我县实现“美丽转型”——

  今年2月中旬新市油脂新建厂区项目正式敲定将固定资产投资由原来的6亿元增加到10.2亿元,项目用地面积约140亩,将建成一个10万吨级的粮食仓储中心和一个5万吨的油罐仓储中心;

  时空电动子公司伊卡新能源通过腾笼换鸟,仅用三个月就实现了一期投产,将纯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延至德清;莫干山脚下,久祺国际骑行营项目的主体酒店建设进入了最后的装修冲刺,预计明年初可营业。去年5月,莫干山镇拆除了何村茶厂违建1600余平方米,通过土地整理、产业定位,最终引进这个投资5.87亿元的大好高项目,助推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

  治气重现“德清蓝”

  从2014年开始,我县每年都坚持亮剑,打响“治霾318”攻坚战。从数据来看,我县PM2.5日均浓度2014年比2013年下降8.6%;2015年比2014年下降16.9%;今年1月至11月我县PM2.5日均浓度为4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6%,列全市第一。

  雾霾散去,“德清蓝”成为常见色彩,我们能看到这座城市越来越多的清晰面貌,漂亮地定格在朋友圈里,我们发现出门戴口罩的日子越来越少,我们用心感受到来自这座城市的治气之变。

  牵住降霾“牛鼻子”

  三年来我县“治霾318”攻坚战从来没有停歇,围绕治扬尘、治废烟、治尾气三项任务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包括建筑工地扬尘整治、道路保洁、管理渣土运输车辆、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VOCS治理、控制餐饮油烟、黄标车淘汰等。

  城市公交分担率不断增加,目前已达13.12%左右。而公共自行车也迎来了三周岁生日,经过四期建设,全县共建成133个服务站点,投运公共自行车超过2000辆。

  越来越多的“有车一族”加入了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的行列,乘公交车、骑公共自行车,成为治气行动的有力推动者。其实,无论是绿色出行,还是高污染燃料小锅炉淘汰、VOCs整治工作,毫无疑问,市民的观念正在进步。

  截至目前,我县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小锅炉901台,已远远超过年初确定的767台的目标数。淘汰改造的小锅炉数和完成率,均位居全市第一。近日,从县治气办传来“喜报”,全县共99家VOCs(挥发性有机物)整治目标企业,今年完成治理88家,超额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年度任务。

  空气越来越好了

  治气的目的就是留住“德清蓝”。如何把“德清蓝”变成“常态蓝”,县治气办一直在探索长效监管的方式。

  2013年我县投入160万元建成永安、丰庆两个PM2.5自动监测站,24小时运行,县环境监测站每天通过网站、短信等形式及时发布监测结果,便于及时了解全县空气质量。另外,县环保局还在钟管镇建设了全市第一个VOCs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周边大气环境中的VOCs浓度。

  不仅如此,县环保局摸排出6家涉气重点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和刷卡排污系统,排放数据与环保部门联网,追本溯源,排放要求更加严格。除了给排放气体的根源“上好锁”,县环保局还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把环境违法行为“关进笼子里”,三年共处罚涉气排放企业180余家,罚款600余万元,并已对9起案件移交公安,拘留8人,大大加强了监管力度。

  退休以后,吴先生喜爱打门球,营盘小区的室外门球场是他和伙伴们切磋的“战场”。“现在室外的空气变好了,我们也能放心地打打球。要是有雾霾,出门的机会就少了。”吴先生是个细心的人,这三年的变化都看在眼里。

  地理信息小镇的多个建筑工地,在没有治理前,大量的扬尘借着风全朝着附近的小区吹,路上来回疾驰的工程车不断地向外撒出泥沙。“灰得不行。”在附近扫地的清洁工人徐阿姨说起以前的情况直摇头。工程车辆一辆接一辆,路上都是砂土,扫帚轻轻一拨就会扬起尘土。

  从2014年10月开始,建筑工地推进整治。同时,城管局负责“一把扫帚扫到底”,经常在附近道路洒水保洁。工地规范、道路洒水以后,姚陈伟感受到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桌子不太积灰了。而徐阿姨也不用再捂着嘴扫地,地面的积灰都变少了,进出工地的工程车辆全部加盖,几乎看不到掉下砂土的情况,现在她每天打扫最多的只有落叶。“让老百姓摘下口罩,大口呼吸新鲜空气,看到蓝天白云。”这个在2014年“治霾318”攻坚战打响前就定下的目标,如今看来真实可信。

 
作者: | 本版撰稿 记者 陆晨晖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