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村,黄郛东路。忙过双休日,如意土菜馆八旬老人李阿庆总算空了下来,虽然全由子孙们忙着,李阿庆不用操多大的心,但他看到子孙们忙,他与老伴也空不下来。土菜馆虽然不大,还有些“土”,但其精致的民国外墙装饰,还是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自己花了不少钱,政府帮助了不少,庾村的环境好多了!”八旬老人李阿庆开心地说,游客是冲着“土味”而来的,有的还在土菜馆门口拍照留念。其实,当年真正的“民国版庾村”,更多的是草棚,贫穷得很。
1947年,本为杭州笕桥人的李阿庆随父亲来庾村谋生。当时的笕桥尚属农村,抗战时期,日军曾占领过笕桥机场,因为笕桥一带常听枪炮声,十分不安全,父亲便带着他来庾村碰碰运气,但到了庾村,看到这里比笕桥好不到哪儿去,村民的房屋几乎都为草棚,找不到活干的父亲便拾柴砍柴,以卖柴为生。
初来庾村那年,李阿庆才约12岁,每天跟着父亲找活干,一次,他们打听到庾村的三莫公路旁边有间草棚要卖,他父亲便以一石六斗米的价钿买下了这间草棚,从此,这里成了李阿庆的家。
草棚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一可以用来交换的,便是一些柴草。
1949年春天的一天,李阿庆突然发现,路上三三两两的国民党逃兵多了起来,这批刚走过,后面又来一批。
李阿庆说,那时候,从庾村至芳山方向还没有公路,只有一条约一米宽的石子路,其实是条小路,但那时算得上是一条“大路”了。当他看这条“大路”上从北面逃来的国民党部队有这么多,知道有大事发生了。
刚回到家,就发现有十多个兵闯进李阿庆家的草棚屋里,不由分说,将柴草点着了。
李阿庆一看慌了,正在惊吓之间,却看到逃兵们一个个脱下衣服,烤起了火。这才让李阿庆松了一口气。原来,他们只顾逃命,衣服都已雨水淋湿,冷得浑身发抖。李阿庆看着他们也挺可怜的,便大方地让他们取柴烤火。
但是,这些原来焦头烂额的逃兵总嫌火头不旺,不停地往火堆里添柴,火苗蹿得老高,火星直往上面的稻草屋顶冲,也全然不顾。李阿庆在旁边一边央求他们不要让火苗蹿得太高,一边照应着准备随时打水扑救。直到屋里的柴烧光,这十多个兵穿上衣服急匆匆地走了,出门后,往三桥埠方向逃去。
李阿庆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逃兵陆续经过的时候,也正是毛笋出土的时候,没啥菜吃的李阿庆便上山找毛笋,正好挖了毛笋下山,看到芳山至庾村的“大路”上,又来一批部队,仔细一看是解放军。
李阿庆说,那几天大概在清明节之后吧,具体日子记不清了,反正山上已经有毛笋了,但天气还是有点冷的。
那些天,从南路、芳山方向过来的解放军来了一批又一批,那条“大路”上起码两天两夜没有断人,队伍很长很长。解放军到达庾村那天,还有不少掉了队伍的国民党逃兵仍然没有逃出庾村,他们东躲西藏,有的藏进了附近的山上,有的躲进了附近的村民家,他就亲眼看到有的逃兵藏进了附近的柴草堆里,解放军也是看着这些逃兵躲藏起来的,但并没有向他们开枪,也没有抓他们。
几天后,庾村就看不到逃兵了,估计作了鸟兽散。令李阿庆没想到的是,解放军也来他家里烤火了。因为下雨,不少战士的衣服也湿透了,李阿庆把外面的柴搬进来让他们烘衣服。
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李阿庆怕柴火烧掉他家的草棚。又令李阿庆没想到的是,这些兵的态度很好,柴草用的很节省,临走时还给了李阿庆柴票,告诉他庾村有个指定的地点可以兑换钞票。
解放军在庾村待的时间不长,李阿庆看到他们也都往三桥埠方向进发了。
这就是民国末年临近解放时的草棚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李阿庆家的草棚换成了瓦房。几经改造,现在成了民国风情的土菜馆。但李阿庆对记者说,如果真的民国了,实际上就是草棚一间。指着自家的土菜馆,李阿庆说,来这里快七十年了,那时候,这里的附近只有两间草棚,旁边没有房子,哪有现在繁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