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清晨,阳光洒进洛舍村农家院子前的晒场,村民们纷纷从家里搬出了一篮篮白色的膏状物体,这样的场景十分普遍。“趁着好天气,晒它个三天,它就是一道美食。”洛舍镇的村民陈新娥抓起一块“石膏”,用手指轻捻,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告诉她,再过一天,眼前的这些“石膏”便可以端上餐桌了。
陈大妈笑称,“白色石膏”其实是番薯。记者跟随她的脚步,一路寻到洛舍镇湾里,一路上听大妈介绍,眼下正是农村庄稼地里番薯成熟的季节,把番薯加工成“番薯豆腐”,是她小时候就已经盛行的一种做法,没有任何添加剂,因为健康、绿色、可口美味而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
说话间,已经到了这个番薯加工的作坊,手拿一袋袋番薯的村民纷纷赶来加工。“这些番薯都是昨天刚从地里挖上来的,新鲜得很。”“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来碾磨番薯,今天两大袋,花了10块钱加工费。”大家排着队,作坊主丁卫泉一刻都没有空闲,他告诉记者,这行干了十多年了,每年这个时候是加工番薯粉的高峰期。
削完皮的番薯一个个进入漏斗式机器,出来时番薯已被碾碎。“这是第一步粗加工,接下来还要细加工。”陈大妈说,拿一个塑料桶放上纱布,番薯渣要用水过滤,番薯本身内含淀粉,静置后水中会分层,舀去面上的清水,下面沉淀的便是做番薯豆腐的“精华”。
没错,这些“精华”便是刚才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白色石膏”。陈大妈在自家的灶头内生起火,迫不及待地展示起农家妇人的烹饪才艺。烧火间隙,她告诉记者,在她儿时的记忆中,外乡人前来做烫粉皮生意,长辈们将洛舍当地风俗与之相融合,创造了“番薯豆腐”,一直沿袭至今,成为洛舍人冬日里的一道美食。“小时候,做番薯粉了,就是快要过年了。”陈大妈说,这是一道有着浓浓年味的美食。
别看它其貌不扬,制作过程考验的都是农家妇人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生活经验。陈大妈一边生火,一边烫番薯浆,忙前忙后,全凭一人。火不能太旺,只能是文火,“白色石膏”先在水中搅拌融化,然后倒入锅子,随着番薯浆泛起咕噜咕噜小泡,陈大妈拿起长筷先是正转,然后不停反转。“力道要准,抓住时间节点。”陈大妈一边使劲一边说,灶头深,力气能用出来,煤气灶就有点吃力了。
渐渐地,白色的番薯浆颜色发生了变化,略微发黑,油光锃亮,渐渐黏稠,一股清香的自然气息充溢四周。“来,趁热尝尝。”陈大妈热情地舀起一碗新鲜出炉的番薯糊,均匀地洒上白糖,让记者试试口感:它的外观类似于西湖藕粉之类,入口之后,柔软劲道,润滑爽口,唇齿留香。
这还没有完,陈大妈说,新鲜出炉的番薯糊能搅拌着当点心吃,冷却凝固后,像极了一块块豆腐,所以称“番薯豆腐”,关键还能加工成一道道美味佳肴。“可以蒸,也可以炒,花样很多,好吃得很。”陈大妈说,可以将凝固的番薯豆腐切成小块,伴着咸菜在锅里一蒸,也可以放上肉末、大蒜叶炒一炒,十分方便。“番薯是一种粗粮,有益消化,吃了健康。”这种无添加的传统做法,一直让这个东部村落的妇人们引以为傲。又是一年接近尾声,厨房飘出阵阵香味,笑容也挂满了她们幸福的脸庞。
如何做一道“番薯豆腐”
做番薯豆腐,其实工序不复杂,只是需要花点工夫。它可口不腻,后续加工花样繁多,关键没有任何添加剂,男女老少皆宜,所以有兴趣的市民不妨尝试一番。
第一步:将番薯碾压成番薯渣,然后用清水去渣滤浆,待静止后,舀去面上的清水,再等待沉淀物的沉淀。
第二步:凝结后的沉淀物将它们倒出后分别掰成小块状,在太阳下晒三天时间。
第三步:将晒好的成品按与水1:3的比例,搅拌成番薯浆。
第四步:在锅子里倒入番薯浆,开始沸腾后,用筷子快速搅拌,约莫等1分钟后,白色变暗,番薯浆渐渐成番薯糊。
第五步:番薯糊冷却后,便是“番薯豆腐”,可以切块与其他蔬菜一起翻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