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百年前,德清就关过一家丝厂
www.dqnews.com.cn 2016-12-02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庾村的民国风情街让许多游客流连忘返,青砖、梧桐、旗袍、轿子……这些今天被当作旅游元素的图景,被一些年轻人浪漫化为民国的底色。实际上,清末民初时,德清人谋生创业的环境有多恶劣,我们的生产有多落后,今天实在难以想像。让我们从德清第一家丝厂说起。

  1916年12月,也就是距今正好100年之前,是德清最早的一家丝厂关门的日子。这家丝厂的大致位置就在现乾元东门城桥的西北侧,才开张不到两年时间就关了。

  说起这家很少有人知道的丝厂,要从一个叫林启的清末进士说起。

  德清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林启,但不少人熟悉梅藤更这个名字,武康疗养院和早年的莫干山1号别墅都与他有关。而这位林启大人,就在梅藤更急于找地办医院的时候,调任了杭州知府,他在当年可没给梅藤更好脸色看。梅藤更与林启阴差阳差地撞在一起,为的是杭州的一块地盘,原来林启与梅藤更都看中了杭州直大方伯(浙二医院附近)的圆通寺,林启要办学,梅藤更则要扩大医院,梅藤更甚至开出重金,也没让林启改变主意,最终梅藤更败下阵来,林启成功办起了养正书塾,后来养正书塾演变发展成了杭州高级中学。

  话说1896年,林启调任杭州知府后,他最乐意做的事,便是兴办学校。1897年,林启在杭州创办了浙江蚕学馆,以“除蚕病、育良种、精饲育,兼顾植桑、剿丝”为主要学习内容,开设了理化、动植物、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象、土壤、蚕丝、栽桑、制丝、显微镜检查等课程。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现并入苏州大学)等高校都是由浙江蚕学馆演变发展而来的,可见其影响深远。

  就在浙江蚕学馆创办的那一年,一个德清新安(勾里)人——26岁的嵇慕陶被林启派往日本学习蚕业,嵇慕陶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官派留日学生之一。

  辛亥革命后,原先的蚕学馆于191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据浙江理工大学(蚕学馆为其前身)的校史介绍,1914年3月,学校在西湖诂经精舍开设女子缫丝传习所,委十三期毕业生曾毅为监工,并在吴兴、海宁、崇德、德清、嵊县创办模范丝厂五所。

  清末民初,我国的蚕桑生产技术极其落后,蚕丝生产衰退,农民养蚕歉收,史料上记载“蚕病蚕窳而丝劣”,意思为蚕农饲养的土蚕毛病多、体型瘦弱,吐出的丝自然又少又差。民国元年3月10日,浙江省当局在杭州笕桥创立浙江省农事试验场,内设蚕桑科,附设桑苗园、蚕种场。民国4年(1915),试验场在杭州艮山门外设立原蚕种制造场,制造原蚕种和普通改良蚕种,分发蚕农试养。可见当年对推广蚕桑种养技术已经相当重视。

  据湖州及德清的相关史料显示,1911年闰六月十七日,德清遭受大风灾害,城内许多大树被风刮倒,清溪书院也是树拔墙倒。一场大风让清溪书院损毁严重,却被省立甲种蚕业学校看中了。1914年8月省立四种蚕业学校在德清县东街的清溪书院开办浙江第四模范缫丝厂,而1916年12月(民国5年),不到两年时间就匆匆停办。对于停办的原因,史料上的介绍相当简单,即乡农难于仿行。

  历史上,德清民间多以手工土法来缫制茧丝。由于方法原始,用柴火煮水、炭火烘烤,劳动强度极高,注意力也要高度集中,一不留神就会烘坏茧丝,还极易酿成火灾,因此,土丝质量大多很差,无法与丝厂生产的白厂丝相比,更不能与洋丝相比。据德清蚕乡的耄耋老人介绍,他们年轻时大多有过土法制丝的经历,其产量质量都很低,但是因为将茧子卖给茧站或缫丝厂,等于缩短了自己的产业链,少了一道赚钱环节,因此,凡劳动力许可,尽可能自做土丝。

  据史料介绍,当年位于德清城里的第四模范缫丝厂设脚踏木车20台,再缫车4台。因为今天无法身临其境,我们对其设备与工艺,在当时究竟有多大的先进性已无法感知,但对于乡民而言,其“比较效益”一定不高,否则不可能难于仿行。或者由于蚕农文化技能太低,加之贫困无资金购买或仿制设备,很难学下来;另外或者模范丝厂效益并不明显,经营难度大,乡民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太高。因此,要让蚕农制茧与产丝进行快速分工,让产业升级,并非“模范”一下就能立马见效。

  确实,德清蚕丝业在民国时期经历的风风雨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刚刚有点起色,就立马遭遇不测风云。

  1900年8月,嵇慕陶从日本东京高等蚕业学校毕业。回国后任浙江蚕学馆教授。就在第四模范缫丝厂停办八年后的1924年,嵇慕陶到新市创办公利丝厂。又过两年后的1926年春,嵇慕陶回到老家勾里西葑漾,创办西葑漾利农改良土丝厂。

  西葑漾利农改良土丝厂如何从蚕农手中获取鲜茧原料?又如何让乡民愿意配合仿行?据一些史料记载,嵇慕陶采用的办法是,用生丝的价格收购茧子。就是蚕农将鲜茧投入到西葑漾利农改良土丝厂,经加工后,抽样分级,缫成生丝扣除加工费,按丝价结算给蚕户。

  显然,利农丝厂的这个办法让蚕农得了实惠,而缫丝工人又是周边蚕农,水路发达的西葑漾边,上下班还可以用小木船接送。

  那么,利农丝厂何以取得了利润空间?显然,这与嵇慕陶在日本学到的蚕丝技术有关。利农丝厂初创时置办了日式脚踏木车56台,创办后的第二年,又引进日本引擎式半机车,用蒸汽机为动力,由锅炉烧制蒸汽供热煮茧。还引进坐缫车126台,复摇车24台,煮茧机1台,工人达到252人。众所周知,仅蒸汽供热相比于农户柴火供热煮茧、炭火烘干茧丝,效能与质量控制都要远远先进。重视教育的嵇慕陶,还在西葑漾开办蚕丝讲授班和西葑小学。

  但是,民族工业的振兴并非一帆风顺。那个年代,各种洋货进入中国市场。1928年12月21日,新市镇为支持国货还举行了国货运动周。

  从1930年开始,世界经济危机加剧,日军侵占我国东北,造成生丝外销停滞,丝价茧价下跌。据史料,1930年生丝每担价为66元,1931年跌为55元,1932年再度下降为32元,广大茧农投售无门,陷入困境。许多丝厂无力维持,只得停产。

  1932年又因洋丝充斥市场,利农丝厂因蚕丝跌价而停办,这也正是茅盾的小说《春蚕》诞生的那个年代,“老通宝们”又白白辛苦了一年。

  国人对蚕丝业的执着并未从此作罢。1933年,黄郛在庾村成立莫干蚕桑合作社。德清、武康两县都设立了蚕业改良区,对全县蚕丝改良事业进行统一管理,改良烘茧与制丝。

  但是,1934年,浙江比江苏的春茧价格竟然低了一半还多,所以,乡民们怒气冲天,德清徐昆等人于次年呈请行政院与省政府,要求茧商自行采办,随市论价。

  1936年,菱湖商人沈扬生到德清(现乾元)白米塘创办天纶丝厂,引进了80台意大利式坐缫车。次年春茧开秤后,天纶丝厂投产。

  1938年,市场上的春茧改良种每担可以卖到200元,而土种价格只有140元。这又给一些习惯于土种的蚕农以重重一击。

  丝厂老板们也是苦不堪言,不仅要面对各种市场竞争,还须防备种种不测。投产刚好三个年头,天纶丝厂就遭受厄运,1940年6月,国民党汪伪军36师认为天纶丝厂很有钱,向其敲诈勒索,并放了一把火,烧毁了厂房,天纶丝厂歇业倒闭。1937年停办的利农丝厂出租给嘉兴鹤记丝厂,改名为利农鹤记丝厂,1940年7月,日军闯至利农鹤记丝厂,焚毁楼厅1幢、厢房4间,丝厂再度停办。

  1941年,德清的所有茧行停业,乡民重新回到自缫土丝的时代,好像又回到了从来没有办过丝厂的年代。

作者: | 记者 吴志豪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