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我们都会酿造100多斤红曲酒,除了家人喝喝、赠送给亲朋好友,同时也满足客人的需求。”昨天,在莫干山镇仙潭村郎家自然村的“山里人家”农家乐里,老板施萍萍一边忙着接待客人,一边介绍着自己家酿造的红曲酒。
今年71岁的俞小娥是施萍萍的母亲,从20岁的时候,就接受婆婆的传授学习酿造红曲酒,已经50多年了。“早年我们都是自己家人饮用,自2002年,女儿施萍萍开办农家乐后,每年都要酿造100多斤,最多的一年酿造了180多斤。”俞小娥说:“首先要选取当年的新糯米,陈糯米酿出来的酒不够醇。”因为气温高,红曲酒就会变酸,所以必须在每年立冬节气后,才可以开始红曲酒的酿制。
正在现场烧柴火灶的是施萍萍的丈夫汤慧剑,他说:自己从早上六点就起床浸泡糯米了,要浸泡4个多小时。随后将浸泡好的糯米再淘洗两遍,然后装进大木桶,搬上早已经用柴火大灶烧起的热水锅中蒸熟,现在村里人条件好了,传统的大灶也少了,但为了保证红曲酒足够醇香,做红曲酒的时候他们还是会用柴火大灶,用传统的方式蒸。
新糯米在经过水蒸气的蒸煮后,慢慢飘出香味。一个小时之后,这糯米可算是蒸熟了,俞小娥熟练地把米饭倒进竹子制成的竹匾上,迅速地用木铲子把米饭摊开,顿时,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糯米的香甜气味。“现在如果马上放进缸里发酵,酒做出来是酸的。”待糯米饭冷了以后,再把红曲揉碾成饭团,倒入干净的大缸里,加入适当比例的水。红曲遇水化开后就浮在了水面上,呈现出一圈美丽的胭脂红。随后,在缸上面倒扣一面筛子,缸周围裹一圈稻草用来保暖,等待红曲发酵。
俞小娥说:红曲能制酒,关键就是红曲里的红曲霉菌。如同面粉发酵需要酵母菌一样,我们酿造红曲酒主要依赖祖辈传下来的红曲霉菌,代代人都用早籼米去“接种”,实现传承不断。在蒸米的空当,俞小娥说起了她与红曲酒的渊源,希望这个手艺能够通过女儿传承下去。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这是唐朝诗人李贺在《将进酒》中的诗句,形象地赞美了红曲酒的色、味。从古到今,红曲酒伴着时光的发酵,延续芬芳,在人们追求绿色生态食品的今天,越发芬芳醇香。
“今天我们准备了50斤新糯米,添加9斤红曲,兑水100斤。”忙碌了半天的俞小娥在短暂休息中,详细介绍起有关红曲酒的配方。她特别说:过去,家家户户平时吃用的水都是用毛竹片从后山涧里引来的,而做酒的水都要用井水。井水冬暖,清澈甘冽,酿造出的红曲酒非常醇厚。同时,酒缸里放米和水是有讲究的,水多了酒淡,反之酒就浓烈。
红曲酒可以说是传统的保健酒。《本草纲目》载:“红曲能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跌打损伤,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冬季每日适量喝点红曲酒,暖身活血,有益健康,对需防止血糖、血脂、血压问题的中老年人是很好的保健方法。红曲酒入口柔和,但是后劲大,千万别贪杯。施萍萍笑着说起一个故事:有一年隆冬,七八个男女好友来到山里人家,围着一起吃火锅,每人面前一杯红曲酒,几个女的起初还矜持着,喝过两杯后,全然成了女侠,还捋起衣袖和男同胞划起拳来,不停地吆五喝六。老板整晚上都忙着提酒、添酒。可见红曲酒的后劲也是蛮大的。“欢迎城里人来山里人家做客,与亲朋好友坐在一起喝上一口红曲酒,不仅寓意着团聚开心,也透出文化的儒雅和美感。”施萍萍发出了山里人家的诚挚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