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德清都有什么变化呢?记者从县卫计局了解到:今年1月~10月,全县共出生人口3493人。预计全年新出生人口为4300人左右,低于2014年的4753人。这些数据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
40岁以上的都不愿再生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德清县卫计局就是否“想生育”和“何时生育”两个问题,对71037对育龄夫妇通过上门、电话咨询等方式开展调查,其中58173对夫妇符合“全面两孩”政策。
在符合政策的58173对夫妇中,35周岁以下的有20676对,35~39周岁之间的7611对,40周岁及以上的有29886对。通过询问,明确表示不再生育的37647对,确定再生育的9390对,模棱两可的11136对,分别占总数的64.72%、16.14%、19.14%。超过一半的夫妇不再生育,特别是40周岁以上的仅有196对表示要再生育。
据悉,大多数夫妇谈起生二孩问题,首先考虑的是身体条件。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王大夫告诉记者,随着两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前来咨询要两孩的人特别多,甚至还有50多岁的妇女前来咨询。她认为,女性在30岁后,优质卵子数量日渐缩减;37岁后,卵泡数量急剧下降。随着年龄增长,再生育者要考虑是否有排卵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阻塞及盆腔炎等妇科疾病,高龄孕产妇面临更高的患孕期糖尿病和高血压风险。
其次考虑的是精力投入、经济成本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今年46岁的李玲担任一所小学校的中层领导,她说:“我们夫妻两人都有工作,年纪也不小了,儿子刚刚读大学,刚刚从繁重的压力下解脱,已经尝够了养孩子的压力。再生一个孩子不单单是没精力带,养孩子每年的开销起码要3至5万,万一生个儿子,开销更大了,我还得多准备套房子给他娶媳妇用。就算生女儿,我也得尽量给她优质的生活品质,人家都说女儿要富养……”
生不生还真不仅仅是养不养得起的问题。身体条件、习俗、配套社会资源等都成了普通百姓切切实实考虑的问题。
生育高峰不明显
据卫计部门统计数据:我县2012年出生人口数为3727人,2013年是3372人,2014年是马年达到4753人,2015年是2747人。人口出生数曲线有升有降,2014年人口出生率达到高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年1月17日,我县结束“双独两孩”政策,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二是马年生肖带来的效应。
今年预计出生人口数在4300人左右,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影响每年人口出生的因素很多,既有生育政策、初婚人数,也有再生育人数、群众的婚育喜好等。德清2016年的出生人口数,是根据德清历年出生人口的规律、结合“全面两孩”政策等进行预测的,具体有两个算法:
一种是:2015年初婚人数×上三年初婚人数与实际一孩政策生育平均比+上年二孩生育审批数×每年实际二孩生育审批递增比≈3300人。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后,按生育意愿不确定是否再生育人群50%、明确想再生育人群的100%,以近三年二孩生育审批与实际二孩政策生育平均比96.33%推算,再考虑到时间与怀孕至出生的时间差距(在2016年能出生的人员必须在3月底之前怀孕的),符合“全面两孩”政策新增人员生育约为900人。
3300人+900人≈4200人
另一种是:按2016年2月底掌握的生孕合计人数÷近三年生孕合计人数与年末出生人口平均比≈4250人。
综合分析,“全面两孩”政策在我县实施平稳,没有出现明显的生育高峰。但是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后续效应将出现,出生人口会逐步增加。
优质服务更紧密
回顾我国的生育政策,随着国情的不同,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再从“单独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到“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正在实施的“全面两孩”政策,大多数群众认为对家庭及孩子影响是积极的。很多人认为多生一个宝宝短期内很累,但长期来看还是有必要的,能让家庭更和谐,生活质量更美好,也有利于孩子间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学会分享与责任,有利于孩子乐观开朗性格的养成等等。
生育政策放宽、松绑了,但是优质服务却需要更紧密。作为卫计部门,就是要加强生殖健康、优生优育指导、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同时,还要帮助有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把这件惠民生、利长远、合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办好。”据县卫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符合规定的夫妻两个及以内的子女的,不需要审批,每个家庭可自主安排生育,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每一对夫妻还可以享受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服用叶酸、住院分娩补助等服务。据悉,今年以来已经为独生子女死亡或患重大疾病、18周岁以下独生子女低保户等计生特殊家庭504人提供慰问金49.61万元,确定奖扶享受对象5917名、特别扶助对象475名,共发放特扶金910.932万元。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政策的意见》,动态掌握特殊家庭情况,在经济、养老、医疗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