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此起彼伏,屋外,西北风呼啸。年年岁岁,严春轩的打铁铺,每天都是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在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小铺子里,留下了他几十年奋斗的痕迹。
机械铸造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打铁已经渐行渐远。而在洛舍镇砂村村杨家斗,年已七旬的严春轩仍旧坚守着打铁手艺。
44年打铁生涯
严春轩今年70岁,在这个行当,已经干了44年。打铁铺外面的屋子,青灰色的砖块将几十平方的小屋子修饰得别有风味,一块刻有“春轩打铁铺”字样的木头匾额,有几分古韵,上面还留有他的联系方式。
“多亏了政府帮我装修了店面,现在看起来很气派!”铁匠老严难掩心中的欢喜,热情地邀请大家参观他的工作室。屋内墙面灰白相间,“我觉得屋内不用粉刷,原汁原味的挺好,要是墙壁给整干净了,还怕弄脏了,干起活来反而缩手缩脚。”
铺子进门左转,便是烧得正旺的火炉台,不大的小屋内,堆满了各种铁制工具,空气锤、磨刀石、砂轮以及各个型号的铁锤、钳子应有尽有,尽管屋外寒风凛冽,但打铁需要体力,加上旁边还有大火炉,老严只穿着一条短袖。
老严原先一直在村里务农,因为村里需要,便安排他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一起打铁,误打误撞做起了打铁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农村,打铁是门吃香的手艺活,无论是生产队还是家里,都需要这些农具。谁家的农具坏了,就到他这里来修补或者回炉重铸。
据老严回忆,那个年代,需求最多的还是锄头、草刀、水草刀等工具,大量运用于农业生产,打铁铺几乎遍地都是,农具也是连年供不应求,还大量销往余杭、塘栖等周边地区,深受当地百姓的青睐。
打铁也需要巧劲
老严告诉记者,到了1983年,他就和几个伙伴组团一起经营打铁铺。那期间,草刀的需求量也特别大,因为他们技艺娴熟,基本上每半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把草刀的铸造,每把的价格是3角4分,产量最多时,一群人一天能制造50把草刀。
一年四季,老严的工作就是在那几十个平方米的操作间内完成,日复一日的工作,简单而枯燥。冬天还好,而夏天滚烫的炉火边酷热难耐。每制作一个农具,都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打磨,从选铁坯、加温、捶打到淬火……一个完整的制作过程,需要10多道工序。
这其中都是技巧活,靠的就是熟能生巧。比如在烧铁过程中,需要掌握火候,就如烧菜一样,火力过猛就容易熟过头,火候不够,铁打不开,通过颜色判断,才能熟练掌握火候。“比如在草刀的制作过程中,还要有好的眼力,刀面平整与否都将影响使用的效果,这就需要掌控好用锤力度。”说起各种技巧,老严娓娓道来。
“打铁可不只是简单的蛮力活,这其间还得讲究技巧。”如今,老严的徒弟俞志良也和他一起坚守着这份事业。回想当初,正值青年血气方刚的年纪,俞志良也半路“出走”过,生活的历练,让他最终回归打铁这个行当,他说:“这一行,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技巧还是得靠自己悟,现在踏踏实实地干活挺好的。”看着这门手艺有了传承人,老严也是乐在心里。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曾经的热门行业,现在慢慢地走下坡路,这也是时代的规律。现在,老严每天准时起床,早上7点前就到铺子里生炉打铁。在泛黄的墙面上,一个新式的挂钟边还张贴着一张作息时间表,上面标有各个时段的作息时刻,老严对工作的严谨可见一斑。
“虽然现在大家对农用工具的需求在变少,但又多了一些新的种类需求。”老严笑着告诉记者,因美丽乡村建设掀起了热潮,大家对花花草草的关注度在提升,一些小而实用的农具大受欢迎,有了需求,老严铺子的订单自然也多了起来。 “这批都是隔壁村订购的,主要用于日后村庄、庭院打理。”老严指着刚制作完成的大棚锄头、小铁锹、小铁耙等工具说,“每件的价格在20元至30元之间,而且自己来买的客户也比较多。”在店里,只能买到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大众产品,而老严的产品是纯手工打造,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很受大家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