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铁匠严春轩:44年“锤炼”老手艺
www.dqnews.com.cn 2016-11-25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此起彼伏,屋外,西北风呼啸。年年岁岁,严春轩的打铁铺,每天都是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在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小铺子里,留下了他几十年奋斗的痕迹。

  机械铸造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打铁已经渐行渐远。而在洛舍镇砂村村杨家斗,年已七旬的严春轩仍旧坚守着打铁手艺。

  44年打铁生涯

  严春轩今年70岁,在这个行当,已经干了44年。打铁铺外面的屋子,青灰色的砖块将几十平方的小屋子修饰得别有风味,一块刻有“春轩打铁铺”字样的木头匾额,有几分古韵,上面还留有他的联系方式。

  “多亏了政府帮我装修了店面,现在看起来很气派!”铁匠老严难掩心中的欢喜,热情地邀请大家参观他的工作室。屋内墙面灰白相间,“我觉得屋内不用粉刷,原汁原味的挺好,要是墙壁给整干净了,还怕弄脏了,干起活来反而缩手缩脚。”

  铺子进门左转,便是烧得正旺的火炉台,不大的小屋内,堆满了各种铁制工具,空气锤、磨刀石、砂轮以及各个型号的铁锤、钳子应有尽有,尽管屋外寒风凛冽,但打铁需要体力,加上旁边还有大火炉,老严只穿着一条短袖。

  老严原先一直在村里务农,因为村里需要,便安排他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一起打铁,误打误撞做起了打铁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农村,打铁是门吃香的手艺活,无论是生产队还是家里,都需要这些农具。谁家的农具坏了,就到他这里来修补或者回炉重铸。

  据老严回忆,那个年代,需求最多的还是锄头、草刀、水草刀等工具,大量运用于农业生产,打铁铺几乎遍地都是,农具也是连年供不应求,还大量销往余杭、塘栖等周边地区,深受当地百姓的青睐。

  打铁也需要巧劲

  老严告诉记者,到了1983年,他就和几个伙伴组团一起经营打铁铺。那期间,草刀的需求量也特别大,因为他们技艺娴熟,基本上每半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把草刀的铸造,每把的价格是3角4分,产量最多时,一群人一天能制造50把草刀。

  一年四季,老严的工作就是在那几十个平方米的操作间内完成,日复一日的工作,简单而枯燥。冬天还好,而夏天滚烫的炉火边酷热难耐。每制作一个农具,都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打磨,从选铁坯、加温、捶打到淬火……一个完整的制作过程,需要10多道工序。

  这其中都是技巧活,靠的就是熟能生巧。比如在烧铁过程中,需要掌握火候,就如烧菜一样,火力过猛就容易熟过头,火候不够,铁打不开,通过颜色判断,才能熟练掌握火候。“比如在草刀的制作过程中,还要有好的眼力,刀面平整与否都将影响使用的效果,这就需要掌控好用锤力度。”说起各种技巧,老严娓娓道来。

  “打铁可不只是简单的蛮力活,这其间还得讲究技巧。”如今,老严的徒弟俞志良也和他一起坚守着这份事业。回想当初,正值青年血气方刚的年纪,俞志良也半路“出走”过,生活的历练,让他最终回归打铁这个行当,他说:“这一行,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技巧还是得靠自己悟,现在踏踏实实地干活挺好的。”看着这门手艺有了传承人,老严也是乐在心里。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曾经的热门行业,现在慢慢地走下坡路,这也是时代的规律。现在,老严每天准时起床,早上7点前就到铺子里生炉打铁。在泛黄的墙面上,一个新式的挂钟边还张贴着一张作息时间表,上面标有各个时段的作息时刻,老严对工作的严谨可见一斑。

  “虽然现在大家对农用工具的需求在变少,但又多了一些新的种类需求。”老严笑着告诉记者,因美丽乡村建设掀起了热潮,大家对花花草草的关注度在提升,一些小而实用的农具大受欢迎,有了需求,老严铺子的订单自然也多了起来。 “这批都是隔壁村订购的,主要用于日后村庄、庭院打理。”老严指着刚制作完成的大棚锄头、小铁锹、小铁耙等工具说,“每件的价格在20元至30元之间,而且自己来买的客户也比较多。”在店里,只能买到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大众产品,而老严的产品是纯手工打造,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很受大家欢迎。

作者: | 记者 陈健 通讯员 沈海霞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