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80年左右,我跟随师傅顾一平学起了制作梅花糕的手艺。他的父亲是乾元镇上第一位制作梅花糕的人,后来将手艺传给了他儿子,可以说,这手艺是顾家祖传的,而我有幸得到了他们的真传。”在乾元镇清溪书院对面,一家制作梅花糕的小吃店门庭若市,店老板陈国强一边将白砂糖点缀到白白糯糯的梅花糕上,一边向记者娓娓道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梅花糕这个小吃在德清县广受欢迎,陈国强所在的单位国营小吃部准备推出这一款小吃,于是派人跟随城关镇上有名的点心师顾一平学习,陈国强和另一位同事被公司选中,再由顾一平挑选,最后顾师傅选择了陈。
“大家都觉得,制作点心是一件细巧的工作,其实要成为制作梅花糕的能手,需要的不仅仅是细心,更是体力。”陈国强说道。记者在制作现场看到,盛放梅花糕的容器由铜和铁制成,重达20多斤;纯铁制成的铁板重达18斤左右,需要单手拎起,在梅花糕烤制的过程中覆盖住容器。这样加起来便是重达40斤的家伙,一般人很难驾驭。
“我想,当时我师傅选中我的原因不仅是看在我老实肯干、不怕辛苦,更重要的是我身体算比较结实,人也高大一些。”陈国强憨笑着说道,原来这制作梅花糕,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吃苦耐劳,一个都少不了。
因为陈国强自己本身就是点心师,跟随顾一平师傅学习了三天就掌握了制作梅花糕的窍门。当时顾家制作梅花糕的手艺还没有传给过外人,陈国强是第一个“外来”的学习者。尽管如此,顾一平毫无保留地将细节与关键技巧传授给陈。现在,在各镇、街道的街头巷尾,制作梅花糕的大有人在,但仔细品味还是能发现个中不同。
“我制作梅花糕的方法遵照的是我师傅当年传授的传统方法,做出来的梅花糕底部脆而结实,摔不破。”说着,陈国强拿起一只刚刚出炉的梅花糕做起了示范。“还有啊,我爸做的梅花糕刚出炉时,每一只都是鼓起来的,别人家的有些就做不到这样。”在一旁帮忙的女儿陈思诺对记者说道。
当年,陈国强跟随顾一平学习制作梅花糕也见到了不少趣事。“当时人们都没吃到过梅花糕,觉得非常稀奇,都想买来尝一尝,我师傅的摊头前常常排起长队,要排上一个小时才能轮上呢。”陈国强说道,“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个人插到摊位前面拿起一只梅花糕准备付钱,我师傅看到他插队,为了维护秩序,与他吵了起来,一不小心还将一桶面糊洒到了那个人身上。”一回忆起这些,陈国强脸上浮现出笑容。陈国强25岁学习制作梅花糕,如今转眼已年过花甲,小小梅花糕也从以前的6分钱涨到了现在的2块5毛钱。传统的老手艺坚守不变,甜香的老味道也依然飘荡在乾元镇的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