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网专题 >> 为草根力量点赞 >>
文字:   打印

德清"民间设奖"之路
www.dqnews.com.cn 2011-06-15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在德清县,由民间个人设立的各种奖项已经产生了9年时间,但去年以来,开始成为一种风尚。比如最近,一位外来务工人员的代表就出面发起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奖”。

  2006年初,鉴于不断冒出的民间奖项,德清县委宣传部组织成立了民间设奖协会,并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品牌,正式整体向外界推出。在德清县看来,这是一个新起点。

  一场轰动县里的民间颁奖

  12月20日下午2时,按照既定的日程,第四届“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颁奖典礼在华盛达宾馆会议室举行。设立这个民间奖项的,是德清县政良市政机械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斯正良。

  斯正良颁奖时,还要给获奖人员胸前佩戴几十年前曾经流行过的大红花,而不是现在的流行款式。

  这次获奖的外来人员共有7位,一位是斯正良的东阳老乡王伟,他曾帮助江西民工王萍夫妇借住在自家生孩子,还垫付医药费;江西人王海宾,作为一副食店业主,他同时担任万马路一带60多间出租私房的代管员,为治安做出了贡献;安徽女工李妹娥,连续三年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云南女工陈晓英,丈夫失业,还把捡到的手机和钱物归还失主;安徽民工洪传达,把家里2600元拿出来急救一位贵州民工;河南三轮车夫柴德明,将客人遗忘在车上的证件和钱物归还;安徽人臧宝忠,创办了民工子女学校。

  这些奖项的获奖人员,是根据德清县今年新颁布的民间奖项管理办法,由各个不同的机构推荐而来的。绿城德清公司推荐了王伟,振兴社区推荐了王海宾,县总工会推荐了李妹娥、洪传达,当地媒体推荐了陈晓英、臧宝忠,武康镇交管站推荐了柴德明。加上这7位,斯正良历年奖励过的外来人员总数已经达到了24人。

  与曾在德清火车站广场上举行的第二届颁奖典礼相比,这里的颁奖仪式一点也不逊色。

  这,正是设立这个奖项的斯正良所追求的:“正规化,得到社会认可”。

  然而,与第二届颁奖大会相比,现在的斯正良已名声在外。

  2004年那场第二届颁奖大会,为了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斯正良花了3万多元将火车站广场设为会场。“那天人山人海,蹬三轮车的尤其多。现在只要有三轮车夫做了好人好事,车管站就会记下来,等着年底向我申报外来人员风尚奖,这一次又有一名三轮车夫得奖。”斯正良说。

  外来人员设立“文化遗产传承奖”

  12月8日,征得德清县文化局同意,建筑工程承包商余运来设立了“运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奖”,这是德清的第八个民间奖项。在成立仪式上,民间设奖协会成员尽数出席,包括县文明办等机构的领导也与会。

  设立这个奖项的余运来,来自安徽省安庆乡下。1994年到德清建筑工地打工,从最普通的工人做起,现在手下有一百来号工人,还是一家环保建材产品的湖州代理商。他父母和兄弟等一家九口,都已在德清落户,他自己买了车、房,过着让他自己满意的生活。

  余运来设立这个奖项,与另一位民间奖项的设立者“钱大姐”不无关系。

  钱大姐名钱立铃,她设立了一个“残疾学子励志奖”,她的先生正好与余运来在同一个公司工作,于是相识。

  2006年国庆晚会,余运来作为优秀项目部员工参加。余运来说,在这次晚会上,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斯正良是老板设立了奖项,我是农民工的“头”,虽然没有一技之长,但我对民间文化很感兴趣,于是就有了想设立一个这方面奖项的想法。

  余运来提供的基金虽然不大,但他很享受这两个月的筹备过程。经过与县文广新闻局和相关机构协商,“运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奖”正式设立。

  在德清县的统计中,余运来的奖是该县第8个民间奖项,理所当然也要加入民间设奖协会管理。

  在“运来奖”成立仪式上,斯正良出席并代表协会讲话表示祝贺。

  斯正良后来说,根据章程,今后民间设奖要逐步规范,首先要向协会申报、登记,主要考虑设奖人的人品和社会形象。“做事要有头绪,首先要有申请手续,认可章程。现在,我们已经全部正规了。比如设奖,首先就要看你这个人在社会上有没有影响,有没有资格。”

  德清县文明办主任车瑞荣认为,协会就是为了管理和服务才成立的,新设立的奖项应该纳入协会管理。协会章程确实有对设奖人人品考核的内容。比如,余运来是奋斗成功的外来人员的模范,应该有这个资格。当然,是否接纳,仍由协会作出决定,文明办只起指导作用,只有协会请示时才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余运来的打算是,每年拿出5000元奖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功的民间人士,每人奖励800元。根据他人的意见,他最近有意将奖名改为“民间文艺奖”,因为“老百姓不明白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发的“民间设奖”之路

  德清县民间设奖协会于2006年成立,但德清的民间设奖却早在1997年就有了。

  当时,做水产生意的马福建在本村设立了“孝敬父母奖”,并于1997年和2001年颁过两次。

  到了2003年,斯正良经过“长期考虑”,决定设立外来人员风尚奖,拿出1万元成立基金,用于奖励和自己一样的优秀外来人员。

  在此前后,德清先后涌现了交警童溪水设立的“童溪·交通安全奖”、残疾人徐燮荣设立的“见义勇为奖”、开钟表店的朱天荣设立的“环保奖”、刘志国设立的“拥军奖”,以及钱立铃设立的“残疾学子励志奖”等。

  正因如此,德清县决定将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品牌,整体向外推出。德清县文明办主任车瑞荣说,政府并没有想插手奖项事务的企图,组织协会只是为了资金安全和宣传方便。在德清县政府看来,民间奖项不考虑平衡因素,很公正,政府管得太紧不是好事,但要求新设立的奖项应该加入民间设奖协会,走上“正规化”。

  正规化,首当其冲的是民间奖的身份问题。德清县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周文国说,根据中国法律,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如各类基金,要达到200万元以上才可以登记,但这些民间奖当然达不到要求,单独的社团登记是不可能的。作为其他类型的机构登记,现行法律没有任何规定,实际上无法登记。

  而且,根据中国民间组织双重管理的原则,成立基金或者协会,必须有业务主管部门,然后到民政局登记。于是,德清县在文明办下面专门成立了一个临时机构——“民间设奖指导管理领导小组”,作为民间设奖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

  这样,在民间设奖协会成立时,已有7个奖项入会,斯正良任会长。

  协会办公地点设在斯正良的公司,记者采访时,斯正良正在自己设计会徽。斯正良说,他现在是中共预备党员。

  斯正良很看重这个协会,在他的名片上,第一个头衔即是民间设奖协会会长,不仅字号大于他的公司名称,且在黑色的“民间设奖协会会长”一行字下面加了两条蓝色的下划线,颇为醒目。

  斯正良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要得到社会认可。”

  政府培育的“民间新奖”

  德清县在发掘民间奖项价值的同时,也在着手培育新的奖项,比如钟管镇的“创业农民奖”和“和谐家庭奖”,就是德清县新培育的两个新奖项。

  在钟管镇,浙江最大的甲鱼养殖户王根连设立了“创业农民奖”,用于奖励本镇范围内的创业农民。

  其实,在此之前,这个奖项也存在。以前王根连将甲鱼分散到各户养殖后回收再统一贴牌出售,但有些养殖户技术水平不够,于是他自设“科技进步奖”,以奖代补,规定凡达到养殖标准的农户,均可获得每年1万元的奖励。

  后来,德清县在2006年的新农村主题教育中,提出“争当创业新农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口号,于是王根连的“科技进步奖”变成了“创业农民奖”,另由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海平个人设立“海平和谐家庭奖”,用于奖励钟管镇的和谐家庭。

  根据章程,“创业农民奖”由钟管镇农办结合各村推荐“遵纪守法、辛勤劳动、肯动脑、讲科学、有开创精神”的致富带头人,由镇宣传委员、农业镇长牵头,王根连参加的五人审定小组确定最终10名获奖人选,并于每年“五一”劳动节颁奖。

  “和谐家庭奖”由钟管镇各村、社区党支部分别推荐1个“成员遵纪守法、辛勤劳动、老人晚年幸福、夫妻恩爱、孩子健康向上、邻里关系和睦”的和谐共处家庭报镇妇联,由镇妇联牵头,组织镇工会、宣传办、钱海平先生等五人评选小组审核、评选,最终确定10个获奖家庭。

  除此之外,德清县还出台了《德清县民间设奖指导管理办法》,规定设奖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口碑和优秀的品德,如要举行颁奖、联谊等活动,要报县文明办备案。

  这个文件还规定,奖励基金只能存入协会账户保管,单独设账、分别使用,不能由个人保管。

  车瑞荣说,基金一旦成立,当属公益资金,必须进行管理。如连续三年不颁奖,则取消该奖项。

  与此同时,还规定各奖项应成立评奖小组,监督评奖程序,以确保奖项的公开、公正、公平,真正奖励民间优秀典型。

  德清县还出台了鼓励措施,比如对规范运作的奖项给予奖励经费20%的补助。在租用场地等方面也给予协调,尽量减轻设奖人的负担。

  同时,县里规定,如发现各奖项有违规操作、借设奖谋取非法利益等现象,要及时制止,对情节恶劣者可通过媒体进行批评报道,甚至取消设奖资格。

  以“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为例,第一届获奖人是由斯正良和几位当地媒体的记者评选出来的。而在本届评选时,德清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劳动局、总工会和当地媒体、民间设奖协会等机构都参与了评选。斯正良举着从报纸上裁下来的选票,认为本届评选更公正客观。

  当然,作为一个新探索,民间设奖协会也面临一些现实的抉择。比如,有人提出,是否由协会出面,创办一家营利性的企业,以做大基金的盘子,提高奖励额。

  但也有人对此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作为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以协会的名义办企业会损害协会的声誉。

  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博士苏振华说,国际上对非营利性机构有着严格的定义,即不能以赢利为目的,除了筹款之外也不能自办赢利性企业。如果哪家基金创办了赢利性企业,即意味着已经丧失了非营利机构的资格。如果公益性组织负责人对此不太了解,用管理企业或者行政机关的办法来管理公益组织,当然会引起争议。

  苏振华说,德清民间设奖协会现在碰到的问题,恰恰是所有民间组织都应该厘清和解决的,可以说触到了民间组织的实质。

  朴素而崇高的“草根奖”

  设了一个奖,就有一个吸引社会视线的热点,等于有了一根旗杆,可以聚集许多人行善。希望能有更多的“草根奖”在民间设立,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奖项在起到促进“风正俗淳”作用的同时,能成为引导社会风气的风向标。

  浙江德清县有众多色彩纷呈的民间评奖,人称“草根奖”。可贵的是设奖者是农民,退休老人、残疾人、下岗职工、民警和个体户,他们手头并不宽裕。无论是颁奖者,还是受奖者,都是平凡的百姓。当然,颁奖场地大多也是因陋就简,奖金也不算丰厚。据悉,在德清县能叫得出名的“草根奖”有:“拥军奖”、“孝敬父母奖”、“环保奖”、“见义勇为奖”、“残疾学子励志奖”、“交通安全奖”、“外来人员风尚奖”等,而且还成立了县民间设奖协会。据县文明办同志预计,到明年很有可能超过20个奖项。

  真佩服设奖者的勇气!一个农民、退休老人、残疾人甚至下岗职工,自保不暇,哪来的钱去奖励别人?然而经了解后才发现事实并不是人们想的那样。就拿设立“残疾学子励志奖”的钱立玲来说,她是个下岗女工,月收入只够糊口,但她立志于帮扶残疾学生和残疾家庭子女上大学,自己出资设立了这个奖项。问其这么做的理由,她说:“设了一个奖,就有一个吸引社会视线的热点,等于有了一根旗杆,可以聚集许多人为残疾人行善。”

  此话说得多好!三合乡农民刘志国出资1万元设立“拥军奖”,退休工人朱天荣拿出微薄的退休金设立“天荣环保奖”等,动机都是那么朴素,但又是那么崇高。就像钱立玲想在村里树起一根旗杆一样,刘志国只是希望军人多立功,为家乡人争光,朱天荣只是为“唤起全民环保意识”。他们都是平民百姓,他们设奖的勇气来自哪里?就来自他们“热心公益、行善助人”的热情,来自他们设奖的高尚宗旨:“总想做点好事,但前行中犹感不足,于是试图以人格的力量向社会发出呼唤,呼唤多一些人携手共进。”正如钱立玲所说:“有人品,有爱心,善良正直,你就有资格!”

  透过他们的话可以看到,这些设奖人不仅仅满足于以自己的善举去感化少部分人,而是希望通过设奖和评奖去吸引公众关注的目光,造成更大的社会效应,期望通过道德评估和道德褒奖,营造一种推行社会和谐的效应。设立“草根奖”的底气就在这里。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公民的影子,他们有道德理想,有自己确定的价值观,敢于担当,甘于平凡。他们已经自觉地担当起了价值重建的责任,并且正以自己的非凡实践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就需要很多像他们这样的人。为此,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草根奖”在民间设立,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奖项在起到促进“风正俗淳”作用的同时,能成为引导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据《人民日报》)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