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县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里,57岁的许连松师傅心情有些不平静。这位从2008年开始就在这里繁育朱鹮的饲养员告诉记者,他现在心情有点像女儿就要远嫁的父亲,因为他面前的20只朱鹮明天一大早,就要远赴千里之外的四川峨眉山。
杨海琼博士201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经提前五天从四川赶到这里,专程来接运这20只朱鹮。作为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派出的工作人员,杨海琼全程负责一路上的运输、饲养和管护。一大早,他俩按照谱系的差异、年龄的高低和体质的健壮程度,精心从目前基地饲养棚中现存的179只朱鹮中挑中了这20只,准备明天早上7时装车运走。
“我们德清的种群,现在是越来越大了,可以向外输出种群资源了。”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邱国强站长对基地的朱鹮如数家珍。2008年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开始,浙江朱鹮人工迁地保护暨野生种群重建项目至今已经取得了成功,目前园内饲养的朱鹮有179只,野外放飞的有43只,总共达到了222只的规模,已经跻身全国人工圈养种群的前三甲行列。现在,根据国家林业部门的朱鹮繁育种群战略,决定在祖国其他合适地区重建种群,应该轮到德清基地肩负支援其他地区朱鹮种群重建的重任了。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生存、繁育条件非常苛刻,对自然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德清的朱鹮远赴千里之遥的四川峨眉山能否适应?对于这个问题,杨海琼博士连称“没问题。”,在浙江大学读博期间,杨博士就作为浙大朱鹮课题组成员来下渚湖做过遗传信息研究,对这批朱鹮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熟悉,他介绍说,峨眉山附近地区历史上就曾经有朱鹮活动,有历史分布过的地区,朱鹮更容易生存、繁育成功。
基地高棚内的20只被挑中的朱鹮,十公十母,成双成对,它们并不知道明天将要远离,只是像往常一样盘旋翻飞,或静静伫立,瞧着棚外的杨海琼、许连松。交流着饲养它们的好办法、好经验,杨海琼与许连松站在棚外凝望着它们,仿佛是两位正在等待儿女婚期临近的父亲(如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