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造船业都不景气,我们造游船的企业也挺艰难。”浙江德清海德游艇有限公司总经理邱裕杰开门见山。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际贸易未见增长的大背景下,造船业的寒冬仍然难见回暖迹象。谁能拯救造船业?或许依附火热旅游产业的游船企业会是一个突破口。我县有3家制造游船的企业,练好“内功”,在近两年都保持了稳定的订单量。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些企业,了解企业修炼的“内功心法”如何为行业寒冬带来一缕春风。
供给侧改革
研发现代化观光游艇
海德游艇今年的订单量已达1200万,其中出口占到30%。西湖、西溪湿地、千岛湖、南太湖上的部分游船就是来自海德游艇,就连新加坡河上的游船“基本都是我们公司的”,目前海德游艇占据了新加坡九成的游船市场份额。
造船企业以销定产、量身定做的模式决定了市场就是发展的风向标。总经理邱裕杰说:“德清造船局限于画舫游船,为了拓宽市场,2013年开始我们每年都投入开发现代化观光游艇。”
每年,海德游艇参加游艇展都会安排负责设计、生产、采购的员工走出国门看看,去听去学,来增强自身的设计、研发能力。今年企业设计研制的20.8米长豪华观光游艇很快就拿到了来自广西百色和南太湖的订单。如今车间里一片忙碌,正在赶制这份订单。大型的游船架在车间,工人们在内部进行装修。
休闲观光游艇为曾经专注画舫游船制造的海德游艇带来了新的起色,企业通过差异化的竞争在行业内稳固了脚步。
德航游艇今年已达成了1000万的产值和890万的订单,一笔双电池游览船的新订单也即将要签订,包括1条洪泽湖的执法艇和50条上海苏州河的游船。
公司董事长沈新明介绍道,双电池游览船在国内属于首创,由德航游艇与上海企业合作制造。双电池包括锂电池和超级电容,替代了原本电动游船内的铅酸蓄电池,“锂电池更加环保,续航力和功率都得到极大提升,能到达10公里范围。”
这样的创新一石激起千层浪,相当于为业内市场新增了一块蛋糕,而德航游艇既是蛋糕的制作者,也是第一位品尝者。
坚持“工匠精神”
手工艺人不可或缺
在下渚湖,画舫游船称得上是湖中一佳景,木纹花窗、精雕栏杆都透着古韵味,水波潋滟,游船荡漾。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些游船大多来自本地造船企业,在画舫游船的制造过程中,离不开木匠的“巧手”和企业坚持的“工匠精神”。
德清德航游艇制造有限公司请了三四十名东阳传统手工艺人负责游船的窗栏和家具制作、雕花等,木工工龄都超过20年。工头邵洪亮就是位精于创新的老木匠师傅,能够手工雕刻花板、挂落等船上的木制部件。
机器自动化始终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尤其是手工艺人。比如一艘小型的游船相关的木工活,需要五六名木匠做60工,而大船就需要不少于30人做上1000工。
“包含有文化的东西,是离不开人的。”沈新明以汽车举例,汽车产品是引导消费,而船不一样,船是一种“融合消费”。企业会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创造船文化,人物、花鸟、山水、典故等都依靠邵洪亮等企业木匠师傅在游船上活灵活现的展现。像西湖里的“杭”字船、洛舍漾里的船都是德航游艇制造的。
海德游艇在雕花、榫头、内部木制摆设等方面也一直由木匠手工来完成,而这份坚持在浙江洛洋游艇制造有限公司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洛洋游艇是德清最原始的游船制造企业,在13年的画舫游船制造历史中,尽管“智能制造”、“机器人造船”等现代造船设备及全新的建造理念已逐渐融入造船业,但受到造船模式和工艺方法的影响,精品工人的地位仍不可取代。企业始终在制造中保留了木匠的手艺,请来东阳的能工巧匠长期参与游船制造。
这两天,企业负责人正带着宁夏的客户去西湖和千岛湖看实船。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凝结在每一艘洛洋游艇的画舫游船中,足以让这些画舫游船在全国三分之二的省份里恣意“徜徉”。
有人说过,一艘好船,便是一条流动的广告,就是船企明天的市场。这句话对处于市场低迷期的造船企业来说是真谛。企业通过修炼内功,提高自身竞争力,用船说话,穿越深海,来度过行业寒冬,迎接春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