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王美娥:35年专注做一件事
www.dqnews.com.cn 2016-11-01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老一辈的德清人,对德清老地毯厂应该不陌生。老厂变迁后,不少人选择转业,但也有一批手工艺人却一直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织机,53岁的王美娥就是其中之一。

  王美娥是雷甸人,17岁进入老地毯厂拜师学艺,35年过去了,她依旧着迷于她的这份工作。

  一针一线拜师学艺

  从学校毕业后,王美娥在雷甸镇上的老地毯厂当起了学徒,跟着一位天津来的老师傅学织地毯。老师傅要求很高,第一天去,王美娥根本没有摸到织地毯的手工枪刺机,只能先从整理布料开始。就这样,在老师傅的指点下,她开始慢慢熟悉制作地毯的各种布料、用线等基础选材,这给她之后的手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一次拿起手工枪刺机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就像放大版的针脚,全靠人力去编织出一块大地毯。”说着,王美娥带记者来到了生产车间,演示起了手工编织地毯的工艺。

  只见一匹雪白色的底布上,已经被标上了色号,勾勒出了地毯的花式,王美娥迅速选定了配色毛线,穿在手工枪刺机上,而织地毯的毛线在王美娥的手里也特别“听话”,针脚一上一下,来回地收放着线。“手工地毯讲求细致和质量,像这样的手工编织,即使是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出来1~2个平方米。”

  回想当初学艺半年时间,她才打出了自己的第一块地毯产品,2米×3米,梅花状的图案,用来出口的,这些她就记得特别牢,“打完质检过关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手工地毯的魅力。”

  织进人民大会堂

  “这门手艺没多大的技术,就是天天做,天天练,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说这句话的时候王美娥特别淡然,但是一看她的手上都已经磨出了老茧就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爱学肯吃苦,20岁那年,手艺精湛的她从小学徒变成了小师傅。那时候,她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其他村里上门手把手教人怎么织地毯。

  2001年,王美娥有好几次失眠的日子。原来那时候,王美娥所在的万美地毯厂,拿下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地毯的订单。这是荣誉也是压力,身为车间主任的她带着员工日夜赶工,一次不满意就重新再织过,24小时都没好好合眼。每次从电视机镜头看到国宴厅的地毯,她心里那份自豪感油然而生。

  几年后,人民大会堂上海厅里也有了王美娥的手艺,至今,地毯厂里还放着当初国宴厅和上海厅里铺设的地毯小样,王美娥有时候拿出来看看,也激励自己,这是一份对她手艺的肯定。

  学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

  在厂里,王美娥是不折不扣的元老级员工。很多人都劝她这个年纪了,没必要还在生产一线,但是她却说:“学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了。”

  对她来说,地毯让她有了一份手艺之外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原来她丈夫就是地毯绘图人,每次丈夫绘完图,打好版都会转到她手上进行编织,地毯也成为了他们的“媒人”。

  不知不觉中,在工具方面,从手工编织毯的耙子、小枪到现在的电动枪刺机、电剪刀的机械进步;在材料方面,从国产真丝绒到新西兰进口羊毛的丰富多元;在品相方面,从平面炮制到立体剪裁的靓丽款式,她也见证了德清地毯行业的发展。

  尽管现在的科技发达,机器可以代替人力完成许多工作,但是王美娥相信,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才有感情。她熟悉手工编织地毯的绘图、染线、挂经等其他数十道工序,自学掌握了整条生产线工艺。跨入地毯行业发展的新时期,她也意识到现在手工“匠人”的稀缺,如今她还在不断带徒弟,尽管手工编织的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但是她想在自己手里把这份技艺保留下去。

作者: | 实习记者 沈思佳 记者 张哲萍 文 记者 李杰 图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