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德清人,对德清老地毯厂应该不陌生。老厂变迁后,不少人选择转业,但也有一批手工艺人却一直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织机,53岁的王美娥就是其中之一。
王美娥是雷甸人,17岁进入老地毯厂拜师学艺,35年过去了,她依旧着迷于她的这份工作。
一针一线拜师学艺
从学校毕业后,王美娥在雷甸镇上的老地毯厂当起了学徒,跟着一位天津来的老师傅学织地毯。老师傅要求很高,第一天去,王美娥根本没有摸到织地毯的手工枪刺机,只能先从整理布料开始。就这样,在老师傅的指点下,她开始慢慢熟悉制作地毯的各种布料、用线等基础选材,这给她之后的手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一次拿起手工枪刺机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就像放大版的针脚,全靠人力去编织出一块大地毯。”说着,王美娥带记者来到了生产车间,演示起了手工编织地毯的工艺。
只见一匹雪白色的底布上,已经被标上了色号,勾勒出了地毯的花式,王美娥迅速选定了配色毛线,穿在手工枪刺机上,而织地毯的毛线在王美娥的手里也特别“听话”,针脚一上一下,来回地收放着线。“手工地毯讲求细致和质量,像这样的手工编织,即使是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出来1~2个平方米。”
回想当初学艺半年时间,她才打出了自己的第一块地毯产品,2米×3米,梅花状的图案,用来出口的,这些她就记得特别牢,“打完质检过关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手工地毯的魅力。”
织进人民大会堂
“这门手艺没多大的技术,就是天天做,天天练,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说这句话的时候王美娥特别淡然,但是一看她的手上都已经磨出了老茧就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爱学肯吃苦,20岁那年,手艺精湛的她从小学徒变成了小师傅。那时候,她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其他村里上门手把手教人怎么织地毯。
2001年,王美娥有好几次失眠的日子。原来那时候,王美娥所在的万美地毯厂,拿下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地毯的订单。这是荣誉也是压力,身为车间主任的她带着员工日夜赶工,一次不满意就重新再织过,24小时都没好好合眼。每次从电视机镜头看到国宴厅的地毯,她心里那份自豪感油然而生。
几年后,人民大会堂上海厅里也有了王美娥的手艺,至今,地毯厂里还放着当初国宴厅和上海厅里铺设的地毯小样,王美娥有时候拿出来看看,也激励自己,这是一份对她手艺的肯定。
学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
在厂里,王美娥是不折不扣的元老级员工。很多人都劝她这个年纪了,没必要还在生产一线,但是她却说:“学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了。”
对她来说,地毯让她有了一份手艺之外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原来她丈夫就是地毯绘图人,每次丈夫绘完图,打好版都会转到她手上进行编织,地毯也成为了他们的“媒人”。
不知不觉中,在工具方面,从手工编织毯的耙子、小枪到现在的电动枪刺机、电剪刀的机械进步;在材料方面,从国产真丝绒到新西兰进口羊毛的丰富多元;在品相方面,从平面炮制到立体剪裁的靓丽款式,她也见证了德清地毯行业的发展。
尽管现在的科技发达,机器可以代替人力完成许多工作,但是王美娥相信,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才有感情。她熟悉手工编织地毯的绘图、染线、挂经等其他数十道工序,自学掌握了整条生产线工艺。跨入地毯行业发展的新时期,她也意识到现在手工“匠人”的稀缺,如今她还在不断带徒弟,尽管手工编织的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但是她想在自己手里把这份技艺保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