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下渚湖畔学堂 蚌壳瓦片作画
www.dqnews.com.cn 2016-10-28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渚湖畔河港交错、芦苇成片,古老的防风文化又给风光旖旎的景色平添了几分人文色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倚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坐落在下渚湖畔的三合中心学校,这里的孩子深受防风文化的熏陶。水乡特有的蚌壳、民俗气息浓厚的竹匾、瓦片都被搬进了教室里,孩子们用想象力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

  走进学校的画室,低年级的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用丙烯颜料在蚌壳里作画,他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描绘着。2年级的沈逸昊向记者展示起自己的画作来:“这是我画的池塘,池塘里有鱼,我每天回家都能见到这样的场景。”虽然线条歪歪扭扭,并不圆润,却丝毫不影响沈逸昊展示家园的热情。

  9岁的沈逸昊告诉记者,他对于河蚌壳并不陌生,经常能看到爸爸和爷爷从河塘里挖来,妈妈的一双巧手,能将河蚌肉变成餐桌上一道可口的菜肴。“我最喜欢吃妈妈做的红烧蚌肉。”沈逸昊说,以前蚌壳被取走肉后,就被丢弃了,如今成了他的“画纸”,灰不溜秋的蚌壳从此变得五彩缤纷。

  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葱郁的青草地、雨后挂着的七色彩虹、吃稻谷的鸡……孩子们用彩笔尽情地表现着,这还不够,连鸡、鸭、鱼、牛等动物也和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表情,有咧嘴笑的,有瞪大眼睛的,虽然画笔稚嫩,却都无拘无束。“这是我家”、“这是我家的小鸡”孩子们抢着说。

  “农村的孩子很朴实,他们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特别接地气。”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潘海英老师说,下渚湖的自然人文景观就是孩子们创作的最好灵感来源。用蚌壳、竹匾、瓦片作画,不仅能让孩子记住家乡的传统文化,也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对于如何激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作画兴趣,组织者陆蕾老师心里有着自己的想法。“年龄偏小的学生,就用五谷杂粮在木板上粘出各种形状;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就可以学习在蚌壳上画画;等到初中后,可以画一些更为复杂的竹匾画。”陆老师说,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参与到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才是真正意义所在。

  “学校还专门成立了‘防风书画社’。”陆老师介绍,2012年3月,学校组建社团后,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行走于三合的山山水水间,或提笔,或摄影,或写生,建立起了以下渚湖光、防风山色等25处风景为主要内容的素材库。

  有了素材库,绘画题材应运而生,孩子们把下渚湖风景、防风神话等题材,或以水粉颜料、或以农家五谷,附着于蚌壳、竹匾、瓦片之上,形成一幅幅别具一格的绘画作品。4年过去了,学校“精心呵护”着孩子们的想象力。翻开学校的“下渚艺苑”书画作品专栏,“三合春色”、“湘溪之夏”、“下渚秋意”、“防风冬情”等板块中,孩子们自由表达和发挥,用最直接的方式画出了对家乡的热爱。

作者: | 记者 王钰涵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