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册家庭档案
钱币、邮票、车票、旅游门票……80后小伙沈雪斌家住莫干山镇南路村,是一个十足的收藏杂家,他喜欢把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收藏起来。今年36岁的他还花了7年时间,为所有的家庭成员制作了“家庭档案”,把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全部记录下来,他戏称,要把“自己”也收藏起来。
成长足迹藏进家庭档案
从小,沈雪斌就喜欢收藏,任何东西都不愿意丢掉。钱币、旅游门票、电影票、火车票……都是他的收藏对象。2009年,朋友看到这么多藏品,开玩笑地对他说,你收藏这,收藏那,怎么不把自己收藏起来。一句玩笑话启发了沈雪斌,他开始将自己的收藏和家中的老物件收集起来,着手整理家庭档案。
父亲当兵时的家书、86年家中建新房的礼册、近700张照片、上千张各类票据……大到家庭的每次变动,小到自己的每次考试成绩,沈雪斌都一一记录在册。记者注意到,他的家庭档案的类别很齐全,共16册档案包括各种记录类、有关证件类、家庭财产类、家庭健康类、礼尚住来类、照片音像类。
所有档案中,沈雪斌整理最多的是有关自己学生时代和工作足迹的档案,《工作足迹卷》记载的是他工作期间所整理撰写的文件和各类业务论文;《学生时代卷》记载了他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的各类文件和值得纪念的物件。档案里分类放置着很多证件,工作证、学生证、毕业证、结婚证、户口簿、职称证书等等。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电影的电影票,后面还有当时一起去看的同学签名,这一张则是我和高中杨老师的合影,当时我因为脸上的疤痕很是自卑,在杨老师的帮助重拾自信考上了大学,所以也很值得纪念。”沈雪斌讲起家庭档案里的珍贵资料,笑着说:“闲暇之余偶尔拿出来看看,满满都是珍贵的回忆。”
家庭温情写入字里行间
“这一盒是我整理的家庭档案中年代最久的。”打开《家族历史卷》家庭档案盒,沈雪斌拿出两本早已泛黄的手绘礼簿向记者展示,一本是1986年他家中建新房时留下的,另一本则是2000年他姐姐出嫁时所用,上面记录的礼金从20多元涨到了600多元,用沈雪斌的话来说,两册礼簿见证着他家家境的变化和民众生活水平的变迁。
“这两册礼簿上都有永春堂火根这几个字,火根是我父亲的名字,而永春堂则是我们沈氏宗谱中其中一支。”沈雪斌介绍说,为了丰富《家族历史卷》,他还花了2年多的时间专门为自己家修了一份家谱。“我太公是从吴兴区竹墩村那边搬过来的,后来在这里定居,渐渐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有5代人了。”为了寻根溯源,沈雪斌问遍了村中老人,还专门赶到吴兴区竹墩村沈园里面查阅了沈氏宗谱,从中找到了自己太公的名字。
“我们这五代人里面走得最远的是我爷爷的四弟,他19岁就到新疆当兵,之后一直定居在那里,重新联系上后每年他们都会回来看看。”通过这份100多人的家谱,沈雪斌渐渐找到了远在各地的亲人,这些多年未联系的远亲们也提供了更多的“藏品”,不断丰富着他的家庭档案。
家风文化期望代代相传
谈及家庭档案的好处,沈雪斌说:“建立了比较正规的家庭档案后,我需要某样东西时,就能很快地找出来,十分方便,家庭的生活就会显得井井有条,特别是这几年父母年龄大了,有了家庭健康档案,就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此外,在整理档案过程中,沈雪斌又通过过往的各种资料,联系上了不少自己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老朋友。“当下许多人把家族传承理解为财产,但是我觉得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通过家庭档案把这些长辈的励志故事、良好家风代代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家族传承。”沈雪斌告诉记者,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很多收藏的乐趣,以后还会继续整理完善下去。他说:“希望以后自己的子女也能继续传承下去,父母在艰苦条件下的生活、我在别人嘲笑中的奋斗......这些档案资料包含了深厚的家族文化,会比房、车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