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是一门纸扎艺术,马灯舞是浙江省流传甚广的一大舞种,在舞阳街道上柏村,这里的跑马灯由来已久,当地百姓称之为“走马灯”、“调马灯”,是人们欢庆太平盛世的一项民俗活动。跳马灯时,队员们边唱边跳,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
2012年,为更好地保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阳侯会”,上柏村在村书记李铭的带领下,组织村内文艺爱好者重建马灯队,如今,有着近70年传统文化的上柏马灯舞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两代传承
接过民俗接力棒
46岁的朱忠兰是新马灯队的队长,在刚落下帷幕的舞阳侯会上,上柏马灯队的精彩表演,一直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老人们勾起了回忆,年轻人直呼开了眼。
“如果我爸爸还在世,他看到肯定会很高兴。”欣慰之余,朱忠兰遗憾地说,父亲在18岁时就是舞马灯的好手,从小耳濡目染,马灯舞自然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如今,她传承了爸爸的手艺,也算是了却了爸爸的心愿。
朱忠兰介绍,那个时候的马灯是用竹篾扎成的马灯框架,外面糊上蜡光彩纸,马灯队前面有个开唱的人,还有舞火轮球,他们首当其冲,把路打开,好让马灯队通过。
由于种种原因,马灯舞渐渐销声匿迹。近年来,保护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村民们的重视,百姓想要重建马灯队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2012年,上柏村书记李铭找到了能歌善舞的朱忠兰,希望她能接过接力棒,朱忠兰没多想,一口便答应了下来。
热情村民
群策群力制马灯
2012年10月,新的马灯队风风火火地成立了,老百姓纷纷闻讯赶到了朱忠兰的家,大伙都是来为马灯队建言献策的。
新马灯怎么扎?一时成了这个小村庄的一件新鲜事也是大事。村干部们听说对河口有鱼灯,于是赶去“取经”。寻思着竹篾不易保存,时间长了要腐烂,于是借鉴别人的经验,用细钢丝代替了竹篾。
年长的老人们搬着小板凳围坐着,凭着些许回忆,描述他们脑海中马灯的样子。朱忠兰的丈夫陈会富在网上找寻马的图片,再结合老人们的描述,用细钢丝扎起了模型。“第一个模型做好的时候,大家围过来看,根本不像马,而是像一头驴。”朱忠兰说,第一次尝试闹了笑话。
渐渐改良,马的造型呼之欲出,年轻的阿姨们便想着要给这些马披上华丽的新装。她们用五颜六色的丝绒做起了马身,用广告横幅的布料裁成马身的下摆,在纸板上刻画出马的耳朵、眼睛、牙齿,再用竹制品厂的余料制成了马尾和马鞭子。村里的巧妇们一针一线地缝着,整整七天,加班加点,十二匹马和两个荷花灯大功告成。
“我丈夫是一名电工,他在马的身子里还安装了电灯。”朱忠兰说,晚上演出的时候,十二匹马自带灯光,队员们出场时齐刷刷地骑马徐行,视觉冲击力不小。
精益求精
还要招募几匹“小马”
要说跳马灯舞的难度,其实还是在于“身子很重,面上很轻”。朱忠兰解释说,每一匹马的重量达十几斤,背在身上很沉,即便这样,队员们还是要表现出轻松活泼、热烈奔放的感觉。有时候受场地限制,跳起来不平衡,只有多练习多磨合。
如今的马灯队共有25人,还有4名替补队员。既保留了一些传统动作,又有了一些新的创意。“为了精益求精,我请来了村里的80多岁的老马灯队队员指导动作。”朱忠兰说,马灯队保留了传统的里元宝、外元宝的造型,加了一些策马奔腾的新动作,都是祈盼风调雨顺之意。
在上柏村,马灯舞是一大宝贝,百姓引以为豪,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68岁的施维一是目前马灯队里最年长的队员,他负责敲鼓,在他富有节奏的鼓锤声中,队员们踏着节奏时而疾驰跳跃,时而变幻造型。新队员王红珍是去年踊跃报名参加马灯队的,她常常私底下做功课,刻苦训练。“我们在接受邀请参加全县各地的庙会巡游时,只要马灯队一出场,百姓都欢呼着‘马灯来了,马灯来了’,还前呼后拥地跟着我们一起巡游。”朱忠兰话语中透着自豪,她说,接下去会发展一批年轻的80、90后马灯队队员,还会招募几匹“小小马”,让不同年龄层的群众参与其中,代代相传,让传统的上柏马灯舞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