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生活,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我也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我的美好时光。”昨天下午,在罗福明的家中,他向记者讲诉了那段难忘的知青生活,以及撰写打油诗集的点点滴滴。
完成打油诗900余篇
罗福明今年66岁,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他却很忙碌,考驾照、健身、写诗、练字。最近,他又给自己新增了一个学习任务书法,在书桌一角,还堆放着不少练习纸。
“2013年7月,我在塔山健身时,邂逅了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的新朋友,之后便经常开展养生、休闲、旅游之类的活动,几年间,我们在其中找到了很多乐趣,为了记录这段美好的时光,我就试着用打油诗,把经历的每一个精彩片段用最通俗的语言记录下来。”老罗的朋友越交越多,打油诗也是越来越高产,转眼间,他已完成了900多首诗的创作,并以每年一本书的速度,编印完成了《俗记打油诗集》三部曲,还包括纪念他知青生活的《知青感悟》。
基本坚持每天写作
和老罗聊起打油诗,他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聊起每一篇打油诗的创作乐趣。“现在,我每天基本上都要坚持写一首。”自从有了微信,老罗现在随时随地就能创作,还能及时地把内容发布在朋友圈与大家分享。
每一首打油诗的手稿,都被老罗细心收藏,三个棕色大档案盒整齐地收纳了三本书的资料。“每本书,我都印刷80本,一下子就被朋友们要走了,有些没轮到的,还再三叮嘱我要留着今年的诗集,还有一些被湖州市图书馆和县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收藏了,我现在自己仅剩一套。”能有这么多人喜欢自己的打油诗,这让老罗喜出望外。
打开档案盒,手稿、书籍、证书一一呈现。仔细翻看,每本诗集分为往事回忆、健康养生、社会见闻等章节。每首打油诗,除了诗本身外,还伴有一段小注解,或为诗的主题,或为诗创作的背景。“一般情况下,我会把诗句数量控制在12句,言简意赅的诗句读起来也不会那么吃力,另一方面在编排时,看起来更美观些。”
现在老罗的心愿是争取每年出一本打油诗集,然后再从中精选出典型的作品,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精编版。
知青岁月甘苦交加
老罗写打油诗是从2013年7月16日开始,第一首打油诗名为《一举两得》:老朽初驾缺车技,正当寻觅练车地,门友夫妇引塔山,世外桃源称我意,休闲结友健身体,沿路均可练车技。这是一首描绘他退休后考完驾照,在塔山练车的情形,从此老罗写打油诗一发而不可收。
打油诗的创作,生活经历与文化内涵都不可缺。老罗谦虚地说:“自己读书少,文化基础差,更没有文艺天赋,却在文革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居委会推荐我扮演样板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一角,后来知青下乡,参加了大队宣传队,排练样板戏,担任主角,从那开始一步步把我引入了文化之路。”
1969年,时年19岁的罗福明被下放到洛舍镇砂村村,尽管待的时间不长,却对他的人生影响甚大。如今四五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姑娘小伙已成为退休老人,在今年砂村举办知青想聚会时,罗福明就摘编了43首当年知青生活与砂村感悟的打油诗,《知青感悟》是村里作为礼品,印发给100多名知青,人手一册,在场每位知青看后都产生了共鸣,感慨万千。
其间,老罗还饶有兴致地和记者分享了冒雪买山袜的经历。“当时山袜10.5元一双,想要买只能去湖州,于是我和知青陆永泉,两人步行十公里去埭溪坐公交车,当到达湖州衣裳街时才发现,这山袜还要预订,最快也得下午4点,然而就当我们下午取完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最后一班公交车开走,无奈之下我们徒步回家,好在半路有熟人留宿了一晚,不然真的可能要从湖州走回家了。”
短短的3年知青生活,有苦也有甜。有在烈日下收割、种田的煎熬,也有摇橹伐木,差点露宿街头的慌张,还有步行几十公里,冒雪买山袜的经历。“这些丰富的经历,现在成为了我创作的源泉,我很感谢这些日子的经历,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老罗回忆道。
细细品读老罗所作的《知青情怀》:时间过得那么匆忙,数十年已无情流淌/回想插队的小村庄,历历往事终身难忘/当年同伴人事沧桑,彼此思念留在心窗/时间抹去青春时光,人生已临夕阳晚霞/当年共踩泥泞田埂,熬过了艰难的双抢/扛着那沉重的块石,砌起了水利的大塘/承受了白天的劳累,度过这寂寞的晚上/若有相聚大队会堂,那是最欢乐的时光/历史赋于我们担当,时代没把我们遗忘/晚年赐于我们功赏,自己可要注意健康/如今再回当年故乡,己辨不清当年模样/小路变得那么宽敞,瓦屋成了别墅洋房。罗福明作为砂村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这首打油诗,俨然就是砂村这几十年来,翻天覆地大变化的缩影,他亲历和见证了砂村人勤劳致富、智慧兴村的这个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