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渚湖街道上杨村村民王望连一家挺忙碌,地里收毛豆,家中剥毛豆烘毛豆,全家亲戚朋友悉数到场,为的就是制作出下渚湖特有的“防风神茶”即烘豆茶。谈及村里烘豆茶的文化,77岁的王望连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待客首选蕴含乡愁
“烘豆茶德清各个地方都有,但是就属我们下渚湖的最正宗,家家户户任何时间只要有客人上门,就会拿出地道的烘豆茶待客。”王望连坦言,老底子的时候每家每户条件有限,但是条件再差的人家也少不了烘豆茶,一来可以解渴,二来还能充饥,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老底子延续下来的喝烘豆茶习俗也慢慢成了待客之道,可见这个茶对我们有多重要。
今年54岁的黄一娥嫁到上杨村已有30余年,在这位外来媳妇的记忆中,烘豆茶的含义更加不一般。“初次到婆家的时候,就喝到了地道的烘豆茶,有烘豆、橙皮、胡萝卜、芝麻、花生、笋干、茶叶等7种原料,咸滋滋的,在那个年代,这个茶的味道我记得特别牢,当时冲了三次水。”黄一娥介绍,再到后来自己作为新娘子进了门,婆家给的新娘子茶、亲家婆茶也都是烘豆茶,这茶的地位可想而知。也正是从那时起,作为上杨媳妇的黄一娥加入到了制茶队伍中,如今已有了全村家喻户晓的好手艺。
“一碗烘豆茶捧上手,总有说不完的话。”这是流传在下渚湖村民之间的玩笑话,也是房前屋后亲戚邻里之间的真实写照。“忙完一天回到家里,吃饭可以再等等,但是喝上一碗烘豆茶可等不了,一小碗咸茶喝下后和家人朋友闲聊一会,一天的疲惫就会消去不少,说不出的舒坦。”黄一娥透露,如今村里的年轻姑娘小伙外出求学都会带上一小包烘豆和部分佐料,家乡的味道全在这碗茶里。
茶俗沿袭已有两千多年
除了公认的叫法烘豆茶,下渚湖村民对这个茶还有自己的叫法——“防风神茶”。“我们也是听老一辈人一代代地传下来的,主要是为了纪念治水英雄防风命名的。”对于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王望连娓娓道来。
防风是与大禹同一时期的另一位治水能人,曾在下渚湖一带治水,我们当地百姓为了帮助防风袪湿驱寒,就用本地自产的野橘皮、野芝麻泡茶给他喝,并伴以烘青豆为辅食,谁料防风心急,将豆直接倒入茶中,并连茶水带烘豆一口吃了下去。“就是这样,后来防风治水业绩辉煌,我们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一直沿袭了这种饮茶方式。”王望连介绍,相传这种饮茶习俗已经沿袭了2800多年,被1200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所记载下来。 有了美丽的传说,在下渚湖防风文化的映衬下,如今每一位闻讯而来的外来游客都会品尝下渚湖烘豆茶。
烘豆茶做法精细考究
“我们下渚湖的烘豆茶主要由烘豆、橙皮、胡萝卜、芝麻、笋干、花生和茶叶组成,每一种原料均为土生土长的纯绿色食品,都有各自的季节性,所以平日里,身为家庭主妇的上杨媳妇们就会陆续准备起这些辅料。”黄一娥介绍,烘豆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茶叶和烘豆,茶叶必须是明前茶,口感最佳,早了晚了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烘豆茶的品质,待到十月份左右就要开始准备烘豆了。
作为整个烘豆茶最关键的一环,烘豆的制作就比茶叶考究得多了。记者了解到,把握豆子的选择和采摘时间是第一步,一般就是十一国庆节期间,采豆的时间最好是早上,把带着露水的整个青豆茎叶连根砍下,第一时间拿到家里剥出豆子,隔天剥出来味道就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会看到国庆期间上杨村里家家户户围坐在院子里邀全家老小剥豆子场景的原因,整个村做烘豆的人家有300多户,每户人家基本会种上七八分地,产量可想而知,所以近几年村民们除了人力剥豆外,还购买了剥豆机。
剥出了新鲜的青豆,就进入到了制作烘豆的第二个环节——煮豆子。首先得耐心等待锅里的水煮沸,然后放入约5到6斤的青豆,并撒上三两盐,煮豆期间要及时地撇掉青豆脱落下的豆衣和杂质,大约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亲自尝尝青豆的煮熟成度,煮豆子实则是将生的青豆放入沸水汆一下,无需将豆子完全煮熟,煮熟后的豆子会泛黄,只需保持七分熟即可出锅。出锅后的青豆要均匀地平摊在圆形竹匾或蚕匾上进行晾干,晾干后就将进入制作烘豆的最后一步——烘青豆。把晾干的青豆用手摊开在铁丝制成的烘烤网上,保持微火进行烘烤,其间每隔一段时间稍微翻动一次,大约4个小时过后,等青豆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表面微硬,表皮起皱,新鲜的烘豆就算是制作完成了。熟而不焦、酥而不硬、清香可口的烘豆加上前期准备好的茶叶和其余辅料,冲上开水,一碗地道的烘豆茶即正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