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加元村西村组的杨勤华坐在菱桶里,慢慢地拨开菱网,一翻找发现已经有菱角长好了。他摘下一颗,拿在手里朝岸上挥了挥,“大不大?”
“你多摘点!晚上能做个菜。”杨勤华的父亲杨水法已经78岁,说话中气十足,“我前两天就跟勤华说,让他采几个吃吃看。再过两天,一下子成熟就吃都吃不完了!”
岸上围观的人不少,有的人还拿出手机拍起了小视频。眼下,正是菱角成熟的季节,采菱的画面对年轻人来说很是新鲜。“过去,家家户户都有菱桶,后来慢慢地就没人种了。”同村的大姐沈水英说,“你现在让我去摘菱,我也不敢下到菱桶里去,20多年没摘咯!”
“没人种是因为这河不行,要不是去年经过中小河流整治,这河里的淤泥指不定积成啥样呢!”杨水法感慨,家门口的河叫西村组河,与洋溪港连通,有30多年没清过淤。“流的外港水也不行啊,淤泥太深,菱角种出来肯定脏兮兮的,还不如不种。”
摘菱不难,但是下到菱桶里却不容易。一个不小心,菱桶就容易翻个底朝天。杨勤华说,跨进菱桶的时候,脚要踩在中间,慢慢地蹲下来,这样会稳一些。如果摘菱的时间比较长,最好放个小板凳在中间。从小在河边长大的他摘起菱角来驾轻就熟。不到一个小时,已经摘了满满一篮。
“都来吃菱!活水港种出来的菱最好吃了!这么新鲜,到外面可是有钱也买不到!”杨水法招呼道,脸上堆满了笑意。
刚才围观的人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拉开了话匣子。“种菱角跟水质有关系,这外港种出来的跟池塘里种的还不一样。外港的菱干净,边缘有些透明,烧出来口感也好。”“我婆婆前两天买了几斤菱回来烧菜,当时觉得挺好吃的。不过跟这河里现摘的,还真没法儿比。”“那肯定啊,菱角得吃得新鲜,放隔夜就没法儿吃了。”……在说话声中,菱叶慢慢地合在一起,盖住了菱桶划过的痕迹。杨水法说,过了重阳节,菱角就没有了。要吃,只能等到明年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