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贵州三姐妹 喜过中秋
www.dqnews.com.cn 2016-09-14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昨天中午,走进雷甸镇中兴社区卢文秀的家里,准备面粉、搅拌馅料、揉面、搓团,她麻利地收拾好材料和周边老乡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做着汤圆。快中秋节了,怎么做起了汤圆?卢文秀用一口流利的德清方言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这是我在雷甸的第28个中秋节了。”打开话匣子,卢文秀介绍起了家里的情况,她来自贵州赤水,家里一共四姐妹,她排行老三,除了大姐在贵州老家外,其他三姐妹现在都在德清安了家。

  这时,在一旁做汤圆的二姐卢文英也乐呵呵地插上话来:“在我们老家初一吃汤圆,十五要吃糍粑,但是到了这里,做糍粑的工具没有了,我们三姐妹在一起,做几个汤圆也代表团团圆圆。”

  文秀是三姐妹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在村里的小学做过代课老师,也在工厂做过工人。三年前,她们一家七口搬进了东港欣苑,年轻一辈和老一辈就住楼上楼下,前年也迎来了她的孙子,这样四世同堂的幸福一直洋溢在她的脸上,“我是‘外地媳妇’,但是融入这里的生活后,我已经把雷甸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乡了。”

  20多年过去了,贵州三姐妹也从当初的三个人变成了三个家。文英说,她的儿子娶了这里的本地媳妇,小两口都喜欢吃她做的贵州菜。

  四妹文华经常给正在上大学的儿子打电话,说着村里建设的新变化。曾经在一个村里生活,现在各自住在新房里,走走也不过10分钟,她们好像从未分开过。

  时逢中秋,三姐妹又聚在了一起,文秀买了一些德清的月饼,准备寄点给老家的亲人,谈及已经年迈的老母亲,姐妹三人不禁担忧起母亲的身体状况,商量着年前回贵州看看。赤水和德清,隔着千山万水。在雷甸,像贵州三姐妹一样的“新德清人”还有许多,她们只是“异乡人”的缩影。不一会,姐妹三人做好的汤圆已经下锅,冒出香喷喷的热气。她们相聚在一起吃着聊着笑着,用她们的话说:“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有家的味道。”

  编后语

  他乡“中秋”也释怀

 

  明天,就是中秋佳节了。对于这个意味着团圆、团聚的传统节日,曾让很多外地来我县的务工人员很纠结。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居民的作用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然而,应该看到,他们的精神生活是有所缺失的。新居民出来打工不容易,背井离乡的,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奋斗,不免会感到孤独、寂寞。因而,在当下,如何让新居民的精神生活日益充实起来,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与寂寞,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我们的城市,已成为摆在镇街、部门面前的一道课题。通过报道,我们高兴地看到,各镇街及相关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举措在满足新居民业余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必定会激发出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对德清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从更大意义上来说,满足新居民的业余精神生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减少了不稳定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作者: | 实习记者 沈思佳 记者 张哲萍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