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文化能致远。办学校亦如此,只要让文化充盈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于各个领域,让人身临其境,沐浴其中,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心灵。
近年来,在中小学德育建设中,我县注重传承地方文脉、塑造环境特质,以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6+1”(“6”即校园精神引领、理想信念夯实、道德实践养成、多彩活动提升、清朗网络助力、主题场馆建设,“1”即校园特色文化提炼)文化校园创建活动。现在,走进德清各个校园内,具有鲜明特色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文化校园”成为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道独特风景。如今,越来越有“个性”的“文化校园”,也已经成为继农村“文化礼堂“、企业“文化车间”之后,我县“文化”系列创建的一项特色品牌。
清溪小学:艺术文化浸润每个角落
| 实习记者 沈晓颜
乾山脚下,琴声歌声声声入耳;清溪河畔,书法绘画笔笔生辉。这是清溪小学艺术教育的生动写照。
在乾元镇孔庙东面的碑廊上,镌刻着一篇篇儒学教育碑文,其中一篇《重游县儒学碑记》字体成熟、笔锋有力,竟是出自一位小学生之手。这位学生叫姚吴樾,是清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从小热爱文学与书法,但真正将它们变成自己的特长,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清溪小学开设的书法、国学等兴趣班。从二年级开始,姚吴樾成为了兴趣班中的一员,经过四年来的不断学习,她在文学、书法方面的功底日益深厚,展示的舞台也越来越大。先后在县市各大征文、摄影、书法比赛中取得佳绩,今年8月还被评为“湖州市少年文学院小院士”。
把艺术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把美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是清溪小学艺术教育一直来秉承的目标。
清溪小学的少年许行健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十分热爱集邮。在学校集邮兴趣活动的熏陶下,从一年级开始,他每年参加县青少年集邮大赛,都是一等奖的得主。
早在1987年,清溪小学就成立了集邮兴趣小组,以“学夏衍精神、做有志少年”为主题,开辟“邮传万里”集邮文化长廊、集邮文化室、集邮展览室,营造快乐集邮大环境。同时,把集邮活动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各学科教学实践、节假纪念日相结合,通过规范和普及集邮活动在校园内的开展,寓教于邮,以邮促教。
学生高雅志趣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清溪小学艺术教师队伍实力雄厚。蔡善贤老师在清溪小学工作40年,因培养学生书画特长成绩卓著被授予省春蚕奖的荣誉称号,艺术组教研组长丁丽琴老师是县教研大组成员,县教学中坚、教坛新秀;费燕红、汤建强两位老师是县音乐家协会会员,指导学生器乐、合唱比赛经验丰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艺术教育犹如一枝春花在清溪校园灿然绽放。
德清职业中专:“铸剑”文化熏陶下培养精工名匠
|记者 董华
9月4日晚,G20杭州峰会欢迎晚宴在西子宾馆国宴厅举行。除了精美菜肴,桌上栩栩如生的果蔬雕刻,以及装饰在碗碟中的3000余份糖艺也令人称赞,而这其中有不少竟出自两位年轻的德清厨师之手。
这两位厨师一个叫施一宏,另一个叫徐锋,都是德清人,且师出同门,毕业于职业中专。“能参与到这样的大型国际性活动,说明他们技能过硬,真为他们感到骄傲。”县职业中专党委副书记施晓艳说。
事实上,在德清职业中专,像施一宏和徐锋这样的职业“能手”不在少数。就在今年,德清职业中专参加了2016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来自园林、烹饪、服装、机电4大专业6个项目的8名选手,斩获2枚金牌、3枚银牌和3枚铜牌,奖牌数量创历史新高,排名全市第一。
不仅如此,近年来德清职业中专在全国大赛上获奖的优秀选手共有26人,其中15人获金牌,如今的他们在职场上也已成就满满。
这样傲人的成绩从何而来?矗立在中心广场中央的干将莫邪铸剑铜雕或许就是答案。干将、莫邪拥有精湛的铸剑技术,为铸就盖世名剑,精益求精,精诚合作,勤于探索,展现了“精、诚、勤”的铸剑精神。
“这种铸剑精神与学校的育人过程有类同之处。”施晓艳说,近几年来,县职业中专着眼于培育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在内涵与外延两方面加强以“铸剑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建设,并赋予了铸剑精神“精”“诚”“勤”即“精以成技”“诚以修身”“勤以立业”的内涵。
而在职业中专,以“铸剑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就是紧密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学校通过铸剑——磨剑——砺剑——亮剑四大平台,发挥校园文化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校园建筑、绿化美化、活动场所、人文环境等方面,学校突出地域特点和历史积淀,注重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努力彰显学校的铸剑文化特色和品位格调。办学以来,职业中专已向社会输送2万多技术人才。2015年,职业中专成为第二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是浙江省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
洛舍镇中心学校:“钢琴学院”里的体验与追求
|记者 陈健
今年,洛舍镇中心学校读5年级的姚心怡,轻松拿下钢琴一级的考试。“钢琴有十级,我要一个个去实现。”姚心怡的钢琴梦,源于她生活在洛舍这个钢琴之乡,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学习兴趣十足,而学校搭建的钢琴课程,让她的梦想种子生根发芽。
“姚心怡真的很喜欢钢琴,自从参加了拓展性课程——钢琴课程,她的课余生活又多了一项新乐趣,每到周三下午,在有些同学专注体育、绘画等其他拓展性课程时,她总会带着她的琴谱,如约出现在钢琴房。”学校老师潘建平为姚心怡持之以恒的态度所感动,因为除了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外,姚心怡还在课外进行钢琴培训,比如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内的免费琴房。而如今,学校也建起了“钢琴学院”,拥有5个钢琴房。
而在这所学校,像姚心怡这样的学生还不少。去年,学生化雯焕每晚都会在学校图书馆旁边的钢琴上练习,从刚开始生涩的琴键声,到现如今连贯悠扬的曲目,经常上晚自修的校长姚纪春,留心见证了这些钢琴爱好者的成长。
“我们洛舍镇有两张名片,“中国木皮之乡”和“中国钢琴之乡”,我校也结合实际,充分挖掘这一地方资源,在学校开设了琴课程。”姚纪春介绍,学校已经与湖州师范学院建立合作项目,定期派教师去湖州师范学院进行钢琴培训,建设琴房、组建钢琴社团,编写钢琴校本教材。今年学校还与德商文化科技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拟成立德清钢琴学校,在我校挂牌,除了平时指导教学,还在暑期开展夏令营活动,邀请旅法、旅美等国的在读音乐硕士担任夏令营教学。
在姚纪春看来,钢琴课程的开设,既丰富了音乐课堂的内容,也让学生有了更好的音乐熏陶,又让学生了解钢琴的结构和制作的工艺,让学生知道洛舍的农民也能造一流的钢琴,培养了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怀。近年来,学校在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开辟的拓展性课程中除了钢琴课程,还有气象课程、木艺课程、小铁军课程以及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等,都较好体现了地域和学校特色。其中,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的开设,就像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科技的种子,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不断发芽、不断成长,参与的学生多次在各大赛事中获得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乾元镇中心小学:民俗文化陪伴孩子成长
|实习记者 沈晓颜
每周三下午的兴趣活动时间,对于乾元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来说,是一段无比快乐的时光。有人抖空竹、有人缝香包,有人剪纸,还有的则在操场上浩浩荡荡地练习舞龙……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社团活动,一个个充实的周三下午是乾元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好体现。
已上初中的沈凯枫,对小学时练习抖空竹的细节依然记忆犹新。就因为四年级参加空竹社团后,这个小男孩身上发生了神奇变化。
之前学习一般,性格内向,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沈凯枫,没想到加入抖空竹队,不仅成为该项目的佼佼者,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县市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为活动开幕式表演,而且连个性也发生了变化。沈凯枫从这些活动中找到了自信,人也变开朗了,与同学更能和睦融洽相处了,还成了同学的榜样,经常手把手教他们练习抖空竹。
像沈凯枫这样转变的学生不是个例。剪纸,是乾元镇中心小学第一项校园文化活动,自此,该校为学生们定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民俗文化大餐,又先后开设了舞龙、越剧等课程,形成了鲜明的德育文化特色。同时,乾元镇中心小学积极推动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大课间为载体,开展抖空竹、缝香包、挑花绳、抢七子等民俗游戏,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 “这里新居民学生较多,一些孩子家里甚至连电视机都没有。”中心小学副校长沈建忠说,“学校的这些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把兴趣带回家,剪纸、抖空竹、跳花绳,这些不需要花钱的游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也变成了他们自己的特长。”
莫干山镇中心学校:和孩子们探寻竹子的“秘密”
|见习记者 张志炜 通讯员 祝莹仪
哒、哒、哒、伴随着竹竿有规律的碰击,一队队学生在竹竿间翩翩起舞……每到周五,莫干山镇中心学校的操场上就会传来阵阵节拍声,全校八个班的200多位学生相约跳竹竿舞。
莫干山镇中心学校坐落在美丽的莫干山脚下,走进校园,扑面而来就是一股清新的“竹文化”气息;竹文化大厅、竹文化长廊、校园微型竹博园……“虚心坚韧、亮节向上是竹子的内涵,也是我们的校园文化。”校长朱琛说,自2012年起,学校就依托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充分挖掘竹子内涵和品质,打造了以“竹文化”为中心的校园特色文化,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编竹篮、做竹鸟、吹竹笛……如今,不仅是课外运动,各种与竹有关的传统工艺还走进了学生的日常课堂。“往这里穿过去,拉出来。”在学校的竹艺课上,民间竹艺老师潘洪财手把手地指导着初一的学生编制竹鸟。潘洪财说,他每个礼拜都要来给孩子们上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编制鸟、竹篮等竹编技艺传授给他们,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探究能力。
“只有亲身参与,才能将竹子所具有的特性和品质内化。”朱琛介绍,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竹文化,学校组织编写了《我的家乡莫干山》、《学生竹艺制作》、《竹之韵》等系列教本教材,并把教材分成美术篇、文学篇、科学篇等,将“竹文化”学习融入学生常规课程中。
从去年开始,学校还与上海美国国际学校结对,邀请外国孩子来莫干山,与学生一起跳竹竿舞、做竹工艺品。同时学校还举办了小导游培训班,为世界各地游客讲解家乡文化。读四年级的陈施瑜就是一员小导游,今年她还成为了民国图书馆的讲解员,在节假日向游客们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创建校园‘竹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竹的独特品格中受到熏陶,将竹乡文化更好地传承发扬。”朱琛介绍说,今后,还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