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洛舍市民随口报几样从小吃到大的美食,相信洛舍鱼圆肯定不可缺席。洛舍漾水网交错、水质澄清,盛产各种鱼鲜,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有家家户户做鱼圆的风俗。这家喻户晓的洛舍鱼圆哪家做得最地道,记者在当地打听了一番。没过多久,谜底揭晓:洛洋大酒店的冯师傅,他做的鱼圆就是老底子的味道。
冯师傅名叫冯林方,洛舍镇三家村人,父亲是当地一位远近闻名的厨师,冯师傅从小就耳濡目染, 16岁那年师从父亲学习厨艺。1987年,冯师傅在洛舍镇上开起了自己第一家炒菜馆,1998年,他把事业拓展到了武康,当时群益街上响当当的洛舍饭店就是冯师傅开的,一到饭点,门庭若市,食客蜂拥而至。
冯师傅说,洛舍风味的饭店终究还是要开在洛舍才最正宗、地道,所以他回到了洛舍,与30年前自己开的第一家饭店一样,里面仍然保留了几道洛舍老底子传统菜,这其中便包括洛舍鱼圆,冯师傅亲切地称之为“记忆中的味道”。
“在我记忆中,小时候到了过年,家家户户都是用洗干净的面盆装搅拌好的鱼肉,只要有亲戚来拜年,这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冯师傅回忆说,在大多数人看来,鱼圆就是一道可口鲜美的菜肴,但是对于土生土长的洛舍人来说,这鱼圆里承载了太多儿时美好的回忆。
说起鱼圆,冯师傅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几十年了,他坚持“亲自操刀”。每天早上7点,冯师傅会准时出现在菜场水产摊位。附近一带的商贩都认识他,冯师傅一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推荐自家的鱼,他一眼就能选出“佼佼者”,一般以新鲜、3至4斤的鲢鱼为最佳。
买回来的鱼就要对它加工。“以前都是手工揉捏,力道全凭工人掌握,现在有了机器搅拌,事半功倍,也比较均匀。”冯师傅说,洛舍的鱼圆是有自己特色的,会在鱼肉里放葱和冬笋,或是少许黑木耳,主要是提鲜。鱼圆从来不掺杂面粉,连葱都有讲究,是香气浓郁的太湖葱,关键在放盐比例。“盐放得多了,会像‘实心球’,放得少了,鱼肉会散,凝不住。”冯师傅说,他的鱼圆Q弹,有嚼劲,没别的秘诀,靠的就是几十年的经验累积。
现场,冯师傅开起炉灶,一个个如兵乓球大小的鱼圆在冯师傅的手里诞生,他干脆利落地将它们下锅,短短5分钟内,他不停地用勺子给鱼圆翻滚定型,时不时地舀去浮汤,他打趣地说:“这碗汤可鲜呢,小时候,我们放一点酱油,直接淘饭吃。”冯师傅说,这些鱼圆包括汤料,全部不加味精,凭鱼鲜提味,这才是纯正的洛舍鱼圆。
如今,冯师傅店里每天都会准备50斤搅拌好的鱼肉,等到秋冬季节,那是鱼圆最畅销的时节,一天需要准备150斤鱼肉做鱼圆,而冯师傅也坚持“鱼肉不过夜”,从食材上保证了自己的“金招牌”。2013年,德清县农副产品美食节上,冯师傅和他的洛舍鱼圆一亮相,艳惊四座,引来众多食客,队伍排了里三层外三层,“无添加”的鱼圆成了市民首选的健康食品之一。鲜美的鱼圆,也让中央电视台和杭州电视台的美食栏目慕名前来,他们拍摄鱼圆的制作过程,让这道独具水乡特色的名菜传到四面八方。
自制鱼园有妙招
冯师傅说,买来鲢鱼后就要加工处理,虽然在他看来并不复杂,但是都是精细活。鱼圆本身已经家喻户晓,但是让它成为家常菜似乎很少有人愿意花工夫去做。但是不用着急,有了妙招,手法慢慢会娴熟。鱼肉营养丰富,读者朋友不妨尝试着亲自做。
第一步,将鱼分成鱼头和鱼身,切好的鱼身放入清水中浸泡半个小时,冯师傅说,这是为了让鱼肉组织更加疏松,方便剔骨。
第二步,刮下后的鱼肉,放上水,搅拌成鱼蓉,然后再陆续放上提前准备好的葱、冬笋、盐,使劲地顺时针搅拌。
第三步,锅内放上清水,小火,将鱼肉挤成一个个圆形后放入清水中,做完后,开至旺火,不停翻滚鱼圆,给鱼圆定型,舀去浮汤,待鱼圆8分熟后,即可盛锅。这个过程,冯师傅全程在一边盯着,该果断的时候就当机立断,丝毫不能犹豫不决,这样鱼圆的形状才能均匀饱满。不停翻滚三次,至色白如玉即可。最后,冯师傅提醒,最好不要在汤里混入菠菜等食材,这样会影响到鱼圆的颜色,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将鱼圆与面条、青菜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