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德清志愿者支教贵州山区 网上视频收获4.4万点击
www.dqnews.com.cn 2016-09-01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志愿者们和山区孩子们的合影
 
孩子们对摄影器材满是好奇
 
楼小雨抱着孩子道别
 

发起人徐涛和孩子们

 

  这几天,经过15个日夜的剪辑,摄影师胡振新、楼小雨,以及后期剪辑师姚伟佳等人终于完成了少帅会公益组织在贵州山区支教的纪录片。连日的熬夜,大家疲惫不堪,却也让他们成就感爆棚。

  胡振新告诉记者,13分钟长的视频在网上上传后,一下子收获了4.4万次的点击量,引来了不少爱心人士的关注。昨天上午,在胡振新的工作室内,他和楼小雨向记者讲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走进大山

  帮孩子实现心愿

  “一百里杜鹃花歌唱的地方,一千只黑颈鹤跳舞的地方,我的高原花海,我的青春摇篮,毕节啊毕节,我快乐的家乡……”在贵州省毕节市龙场镇讨瓦小学内,响起了《毕节我的家乡》这首歌。在大山深处,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因为志愿者的到来,显得格外兴奋。

  所有的一切源于2012年的冬天。德清人徐涛就读于北美,一直热衷公益事业,从华尔街回来后,创办了自己的金融公司,在这期间,他萌生了想要帮困难孩子实现愿望的想法。

  2012年,徐涛说干就干,组织发起了少帅会公益组织的“小小心愿”活动。“那时候,我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想要帮孩子们实现小小心愿。”楼小雨回忆起徐涛4年前做公益的初衷,仍记忆犹新。经过和当地学校的联系,他们收集到的信息是:讨瓦小学共有学生400余人,教师却只有13个。80%左右的孩子是留守儿童,10%为单亲家庭,孩子们平时的课余生活非常单一,生活常识、学习习惯和对社会的认知度方面极为缺乏,他们搜集到了每个孩子的愿望后,自费为孩子们购买了心愿礼物。

  那年冬天,在发起人徐涛的带领下,少帅会公益组织秘书长郎赢旻、刚创办影视公司的楼小雨,以及其他地区的志愿者,一行7人自费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龙场镇讨瓦小学,在这里,他们一起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带去欢笑与帮助。从贵州机场到讨瓦小学,139公里的路程,足足花费了8小时。从7人至44人,每年支教队伍都在壮大,作为德清人,他觉得很骄傲。

  对于徐涛而言,他更为重要的身份是少帅会公益组织“小小心愿”创始人,经过四年的发展,“小小心愿”已经惠及六千余名贫困儿童,成为目前国内最有活力的二代公益组织。

  2015年10月25日,是德清80后青年楼小雨进大山的第4个年头,这也是新加入成员、90后的德清小伙胡振新第一次走进大山深处,而这次的支教行,让他内心泛起的波澜,久久不能平复……

  不忘初心

  被孩子们感动

  去年10月25日,少帅会公益组织志愿者再次进入大山,山路两边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越往里开,崎岖颠簸的山路犹如过山车般惊险,进村的山路仅够一辆车辆通行,方向盘稍有偏差就可能跌进万丈深渊。可能没人会把这群年轻人跟身家不菲、动辄掌控上亿资金流动的浙商少帅们联系在一起。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来到讨瓦村后,一直在下雨,湿滑泥泞的道路,使得随身携带的运动鞋都像带了滑轮的溜冰鞋。在徐涛他们的帮助下,初来乍到的胡振新换上了笨重的高帮雨鞋,而孩子们可没那么幸运了。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教室里待着的孩子都成了泥娃娃,有些孩子每天都要徒步一个多小时来上课,上课前还得把家里的牛羊给喂饱了。”胡振新说话间表情凝重,生活的困苦,让这些孩子早早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

  “几年前,学校的教学条件并不好,用旧了的课桌椅和黑板,连投影仪长啥样都没见过。”郎赢旻说,就在这样的简陋环境下,孩子们的眼神却异常的坚定,只要一上课,他们就会认认真真地听讲,尤其是在志愿者老师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欲变得尤为迫切。

  每当问起孩子们长大后的理想,一句句“长大后我想去打工!长大后我相当司机!”让所有人都震撼了。相比于城里孩子五光十色的梦想,他们的梦想显得异常心酸。

  10月26日,胡振新来到小学后的第二天,当天也是他的生日。那天,胡振新想送自己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就是给孩子们上一堂摄影课。哪知,刚跨进教室,他就被孩子们感动得一塌糊涂。连单词都念不准确的孩子齐声高唱了一首英文生日歌,志愿者们还从几十公里外捎上了一只因颠簸塌陷的蛋糕。这让初来乍到的胡振新感到特别暖心。

  胡振新笑着告诉记者,就在当天的摄影课上,他把所有的长枪短炮都搬上了桌,孩子们轮流学习,有的孩子还羞涩地请他照相。因为照片印刷时间太久,对于他们来说,平时拍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目光,胡振新也萌生了一个想法,他想着下次再去的时候,就备几个拍立得,多备些相纸,可以随拍随取,孩子们可以直接拿到相片。

  生活艰苦

  孩子的笑容仍灿烂

  “生活的艰辛远不止这些,但他们依旧笑得最灿烂!”这是每一个志愿者走进这里的感受,“他们并不觉得苦,可能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对比就没有贫穷。”徐涛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尤其是在走进孩子的家,近距离接触他们后,他们一次次被震撼。

  曾经,有一位女教师在坚持几年后,离开了,确实这里太苦。据校长回忆,从她离开的那一天起,孩子们每天都会折一只千纸鹤,等待老师的归来,一天又一天,因为割舍不下孩子们,最终那位女教师还是回到了这里,当她推开教室门,见到满地的千纸鹤后,她搂着孩子们哭了很久,从那以后,这个年轻的单身女教师便一直留在了这里。

  几年间,学校盖起了全新的食堂,孩子们也吃上了营养餐,教学环境也有了改善。为了多了解孩子们的生活,他们进行了家访。爬山涉水,楼小雨回忆起了第一次走进陶华江和弟弟陶华忠兄弟俩的家。“家徒四壁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在陶华江家看不到一件崭新的家具,当被问起父母的情况时,陶华江的眼里闪过一丝泪光,哽咽地回复没有妈妈,只在3岁时见过,爸爸也要赚钱常年在外打工,只剩下兄弟俩相依为命,那时的他,还只是个13岁孩子,他只知道让弟弟吃饱,远比读书来得重要。

  记者在视频中注意到,兄弟俩哪怕是在家里,始终都戴着那条红领巾。楼小雨告诉记者,每天5点不到,兄弟俩就起床了,除了要去干农活外,也是因为饿得睡不着。去年,因为哥哥陶华江上初中,搬走了家里唯一的书桌,每天弟弟都把作业垫在腿上写。之后,弟弟便独自生活,任何能炖的东西他都放在一个锅里,常年累月,锅内的油垢一层结一层,而这就是他每天的伙食,即便这样,他都是班里最乐观的一个,在学校也特别积极。

  杨春姐弟俩也是如此,每天都是姐姐杨宣在照顾他,他们每天的伙食就是,他爸给他们准备的两筐番薯吃一年。楼小雨说,每年少帅会公益组织都会自发筹集资金,邮寄学习用品给孩子们,他们也希望大山里的孩子能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作者: | 见习记者 陈健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