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古玩市场淘来银簪竟是新市制造
www.dqnews.com.cn 2016-08-24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昨天,新市居民韦秀程向记者报料:“我在湖州一个古玩市场淘到了一对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银簪,其产地很可能是新市。”

  韦秀程是个“古镇通”,长期从事着新市镇文物保护、文化研究、地方志编写、古镇传统文化发掘等工作。他说自己收集古银器已经有十几年了,到目前为止共收集了50余件。之所以推测银簪为新市制造,是因为银簪背后刻有“源和”二字。而晚清时期,在新市横街(现宁夏路)上就有一家“源和银楼”。

  出自新市可能性极大

  韦秀程说,自己淘到的银簪全名是银鎏金银发簪,长约14厘米,正面有对称的花纹,簪头宽3厘米,是如意的形状,制作精巧。随后,记者随之进行了求证。

  “源和早就关了,一般人不知道。”位于仙潭路的茹万和银楼同样是百年老字号,店老板茹坤林是银楼的第三代传人,他不紧不慢地说道,“源和银楼的老板是我们茹家人,他与我爷爷茹子卿是堂兄弟。过去金银首饰都是银匠手工打的,我手里就接触过不少刻有‘源和’这个字号的银饰,如果确实是源和银楼制作的银簪,流传到三五十公里之外的湖州可能性很大。”

  茹坤林拿出了《德清文史资料》,其中有记载:“新市的银楼业始于清末民初,当时有海宁人沈鹿鸣创办的‘天源银楼’,以及绍兴人茹子卿开设的‘瑞源银楼’。沈、茹两家银楼制作金银首饰的技术具有较高水平。到民国20年后,全镇银楼发展到8家,专业制作金银首饰的从业人员约有40余人。这是新市的银楼业最兴旺的时期。”

  “源和银楼开设的时间比我爷爷开的要早。实际上,我爷爷算是那位亲戚带出来的。因为新市生意好做,我爷爷才挑了一副担子来了新市,买了二手房落了脚。”茹坤林说。

  金银饰品手艺渐淘汰

  “上个世纪50年代,做金子生意的渐渐没落了。”茹坤林有些感慨,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强对金银的管理,银楼和银匠店不再经营金银饰品,从业人员陆续转业。

  茹坤林今年69岁,在他只有两三岁的时候,茹子卿去世。茹坤林是土生土长的新市人,关于家族以及银楼变迁的故事,都是他母亲说给他听的。《德清文史资料》上关于茹家银楼的记载,茹坤林特意用笔划了出来。茹坤林想知道得更多,好让爷爷茹子卿的形象更加清晰一些。

  “听我妈妈说,我爷爷在绍兴有个徒弟,她还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电话拨过去,通了,对方已经80多岁了,接电话的是他女儿。我特意带了录音机去,想把我爷爷的故事录下来,但是去了之后发现他因为年纪太大有些老年痴呆,说不出所以然了。”虽然绍兴之行已经过去20多年,但茹坤林说起来还是有些失望,“唯一有价值的信息是,知道了我爷爷的故乡是在绍兴淘里,那个地方很多人都姓茹,也有很多人都在外面做银匠。”

  1992年,茹坤林重新开设了银楼,不过茹家在新市做这一行的就只剩下他一人。

  银楼开了没多久,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来到店里。“你是不是子卿家的?”老太太拿出了一对金耳环,说想返工。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太太拉开了话匣子。“这副耳环是我做新娘子的时候,你爷爷给我打的。那时,日本人正冲进新市,枪声、炮声很响。急急忙忙,一个做好了,一个做得不好。”

  “我爷爷亲手打的金耳环能到我手里返工,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跟老太太说,能不能用等量的金子来交换,把这对耳环留作纪念,老太太说‘老金好’,不答应,只能作罢。”如今,茹坤林把店传给了女儿茹琴。去采访当天,他女儿正好去深圳进货。他说,现在大家都追求款式新颖,银匠手工打造的金银饰品已经很难跟上大众审美。加上手工打造很辛苦,所以这门手艺渐渐被淘汰了。

作者: | 记者 虞高岚 通讯员 韦秀程
分享到:

相关稿件